11月16日,科研院党支部、饲料中心教工党支部联合大北农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举办“有组织的科研”主题党日活动,特邀李德发院士做主题分享,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崔振岭、科研项目处处长辛明明,动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军军,大北农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王凌云等参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郭晓旭主持。
李德发院士回顾了以往做学术研究的艰苦条件,讲述了饲料中心的前身和现况,介绍了饲料中心“有组织的科研”的理念,通过做好顶层设计、超前谋划布局研究方向,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团队交叉学科优势,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职业发展路径等措施,有计划地搭建人才培养梯队形成“四梁八柱”的人才格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人才培养硕果频现;李德发院士同时强调了刻苦治学的重要性,科学研究就是要锚定一个研究方向下慢功夫,慢工才能出巧活,只要真扎实干一定能出成果。
在交流环节中,王凌云表示饲料中心在有组织的科研上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在科研和育人工作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性成果,还就产学研未来合作新方向等方面开展交流。李院士表示,饲料中心在精准科研、数据库使用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可以在未来形成新的合作方向。
随后,大北农重点实验室支部刘滢讲述了企业科研的组织理念,介绍了研发组织在企业中的位置、“碗里-锅里-田里”的研发战略、研发过程、研发思维和企业科研的核心理念,要当好总经理的左膀右臂,融入市场、贴近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
饲料中心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马曦介绍了支部“一融双高三核四驱”的工作机制,讲述了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的理念,依托饲料中心科研团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崔振岭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了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详细介绍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等9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点举措,并表示科研工作基础在中央、活力在地方、未来在企业,还介绍了学校在有组织的科研工作上的谋划布局,并分享了相关工作的生动案例,也深入交流了科研院对有组织的科研工作的未来思考。
辛明明分享了农业生物基因编辑器项目“1+23”模式形成的“四个一”经验,即“一个团队”“一个目标”“一套政策支持”“一套评价方式”,通过跨学科跨学院组成优势团队,在人才引进、科研经费、赋权制度上都给予政策支持,完善长周期评价模式,对人才培育和科研项目实行动态监测,在边做边学边干中不断总结经验适应新要求、新形势。
王凌云表示高校科研团队具有人才优势,数据支撑强大,未来希望进一步拓展企业和院校合作,强化优势互补。大北农重点实验室支部党员张乐、刘婷等也表示依托大北农专项班等途径找到契合点,孵化新水平合作,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
王军军谈到,科研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发展,发挥国家战略支撑作用,破解“卡脖子”难题,同时也表示高校肩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责任,未来要专注研究生培养继续下苦功,同时建议学校层面跨学院跨专业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
郭晓旭总结提到,本次党日活动是基层党支部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党建融入事业发展方面开展的一次尝试,此次研讨的主题很有意义,校-院-企联合以党建为链碰撞思想,有力发挥了党支部政治功能,进一步促进基层党支部发挥组织力,为更好地支撑学校科研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希望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未来能够就会上达成的共识探讨落地措施、深入沟通交流,进一步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会后,饲料中心教职工党支部带领科研院党支部、大北农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党员一同参观了饲料博物馆。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白玉华、饲料工业中心党支部宣传委员张帅、组织委员贺平丽、组织员任珊珊、大北农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党员等25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供稿:动科学院任珊珊
供图:动科学院饲料中心教职工党支部、赵彬彬
编辑:李杨
责编:马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