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智谈 | 位耀光:持续做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文章

【编者按】 春潮涌动,盛会启幕。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中心推出“两会智谈”专栏,特邀请学校有关专家教授围绕现代农业前景,以智识对话发展,以案例诠释政策,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图景。

位耀光:持续做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文章

位耀光.jpg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在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位耀光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为“人工智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他指出,作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发源地和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全国农林高校率先构建了智能科学交叉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设立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园艺+人工智能”、“动物科学+人工智能”、“水利水电工程+人工智能”等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围绕农业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在农业机器人、农业大模型等领域开展了创新,在设施种植、水产养殖等产业开展了大规模应用,以新质生产力支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位耀光指出,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行动,需从学科交叉、实践应用、伦理素养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一是要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增设人工智能安全、类脑智能、生物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构建覆盖通识教育、基础理论、专业实践、学科前沿等全链条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将具身智能、仿生智能体、多模态智能、跨领域知识迁移与推理等前沿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同步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人工智能实践应用,搭建创新平台,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中心等实践载体,引入行业专家联合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深化产教协同机制,促进供需精准对接。通过企业定制课程、实习基地共建等方式,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缩短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差距。建立行业数据库、开源工具平台等,打破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壁垒,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三是注重素质能力并重,强化伦理责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数据隐私、算法公平等伦理模块,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的批判性思维。

位耀光表示,作为一名人工智能系的一线教师,将继续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做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文章,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欧阳永志

编辑:李杨

责编:武慧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