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潮涌动,盛会启幕。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中心推出“两会智谈”专栏,特邀请学校有关专家教授围绕现代农业前景,以智识对话发展,以案例诠释政策,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图景。
申建波:创新科技小院科研范式 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申建波认为,这彰显了国家对创新引领发展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国力的象征,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支撑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教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为民理念,努力拼搏,创新农业科技,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增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这些观点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和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申建波指出,农业绿色发展对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资源消耗向资源高效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投入高、产量低、效率低、环境风险大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探索新的农业科研范式,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全国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成为变革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支撑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他提出,当前传统农业科研模式存在的“三个错位”: 一是农业科研模式与新时代需求错位。二是技术创新与末端应用错位。三是技术应用与落地模式错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变革农业科研思路,构建农业科研新范式。中国农业大学自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科技小院新模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基于现实场景“在发展中做研究、零距离推动改变”的农业科研新范式。科技小院师生将科学研究的主战场由实验室转移到“三农”前线,科研人员从大城市的科研院所走向村屯农家和田间地头,在复杂的一线实际场景中发现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遵循“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思路,将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农户需求和国家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充分尊重农户的权利和需求前提下,形成了“在发展中做研究、零距离推动改变”的农业科研新范式,打破单一学科思维定势,改变了在实验室研究、地头成果推广的“从研究到发展”的传统思路,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难题。
申建波提出,转变农业科研范式,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理论和方法,加强农业科研的体系化建设,推动农业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着重抓好三点:一是面向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在一线场景中开展科技创新。二是创新“点线面”一体化组织模式,推动全产业链升级。三是变革教育模式,培养复合交叉创新型人才。他表示,将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好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科技小院工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科学与工程一级交叉学科建设,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为全球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欧阳永志
摄影:欧阳永志
编辑:李杨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