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智谈 | 朱启臻:增加农民收入是最迫切需要化解的实践问题

【编者按】 春潮涌动,盛会启幕。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中心推出“两会智谈”专栏,特邀请学校有关专家教授围绕现代农业前景,以智识对话发展,以案例诠释政策,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图景。

朱启臻:增加农民收入是最迫切需要化解的实践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306214833.jpg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工作时指出,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的首要表现是产业升级有新进展,第一个提到的就是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亩产提升10.1斤,中国人每人粮食占有量达到了1000斤,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在谈到2025年工作目标时,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4万亿斤左右,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仅面临耕地资源减少与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分布不均、极端天气频发等压力,同时也受到农业劳动力与生产效率瓶颈、环境保护压力、技术转化率不足、生产成本攀升等因素的制约。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朱启臻认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一是要严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护不仅要维系耕地数量,而且要提高耕地质量,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使粮食安全有足够的耕地做保障。二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解决卡脖子技术瓶颈,创新农业技术装备,通过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破解劳动力不足和农业生产效率等问题。三是要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易渔则渔,农业发展切忌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四是增加农民收入。报告指出要做好 “土特产” 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只有让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利益,才能调动和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基础。五是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特别是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户经营是农业特点所决定的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必须坚持长久不变的政策不动摇,任何动摇这个基本经营制度的做法都会把农业引向灾难性后果。农业制度只有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的创新才有意义。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农业科学学科已经排名世界第一。可以凭借学科优势,在以上各个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做出自己独特贡献。在科学研究领域,种养业种业革命、耕地保护、智慧农业等,创新出多种颠覆性技术;在农业科技应用领域,有科技小院为代表的诸多推广模式的创新;在人才培养领域,不仅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培养了千千万万的农业实践者。特别是在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建设和美乡村方面进行了多方位、多地区的实验和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表示,当前,谁来种地,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等是最迫切需要化解的实践问题。如农民在当地特色农业的选择与确定、农产品品牌打造与营销、农产品加工技术与附加值提升、融合农业发展类型的创新、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技术等方面,中国农业大学可以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政策优化、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有巨大的可作为空间。此外,在乡村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也有学科优势,可以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让人们越来越看到农业有奔头,乡村有作为。

记者:欧阳永志

供图:受访者

编辑:李杨

责编:武慧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