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中国农大师生第一时间关注大会动态,多渠道收看两会实况直播,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并结合学习工作实际畅谈感想体会,表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紫威表示,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我第一时间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心潮澎湃。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研究生是科技创新的青年先锋,是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服务强国建设中的担当作为不断彰显,这让我对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充满信心。未来,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强国建设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全场景,加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增强思政教育引领力,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用深厚的“三农”情怀观察时代、把握时代、服务时代、引领时代,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档案与校史馆高晶晶表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开幕,作为一名高校档案工作者,深感振奋,倍受鼓舞。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总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还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报告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等关键任务,这为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档案工作不仅是记录和保存历史,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作为档案管理与校史研究工作者,我将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管理,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支持服务。同时,我也将努力推动档案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重视档案,共同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贡献力量。
上庄实验站副站长崔福浩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鼓舞人心,振奋信心。报告中明确指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凸显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全国农林高校排头兵,秉持“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敢为人先,前赴后继,在种业振兴行动中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并将继续深入贯彻“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出积极贡献。上庄实验站作为服务保障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科教基地,将继续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助力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
园艺学院副教授、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挂职副镇长冯旭表示,作为一名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市通州区挂职的专任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两会擘画的“三农”蓝图与基层实践的深度契合,更坚定了以科技赋能乡村、以创新激活治理的信心与方向。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结合园艺学院车屯科技小院的建设,依托“校地联培”机制,组织农大师生驻镇开展技术攻关。在提升基于实践的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培育“新农人”,让科技扎根田间。此外,开发用地效率评价系统,科学指导乡村闲置资源和低效用地盘活,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集体、村民致富。作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践行者,我将努力当好中国农大与北京市通州区的“桥梁”,让两会精神部署在基层落地生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力量”。
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学系教授、社会服务处副处长(挂职)、临床兽医学系教工博士联合党支部书记徐闯表示,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一名教师,我热切关注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特别是关于农业领域的重要部署。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重点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激活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我备受鼓舞。过去一年,我国农业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继续致力于动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创新,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同时,我也期待2025年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更多突破性政策出台,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稳中求进,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郑炜超表示,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作为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教育强国战略,农业科技也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过去一年,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展望2025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更让我信心倍增。我将聚焦农业领域的技术难题,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升级,助力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同时,我将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把成果留在农户”的育人理念,同青年学子一起扎根乡村振兴一线,锤炼本领、厚植家国情怀,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做先锋”的承诺。
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姜业元表示,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更加坚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在稳增长、促创新、惠民生等方面的努力,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鼓舞。特别是在农业和教育领域,报告中提到的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等目标,让我对2025年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作为一名从事农业机械化研究的青年学子,我深感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政府报告中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指引了方向,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勇做先锋,勇担使命,积极投身到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事业中,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理学院农药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马英剑表示,今天,我和身边的师生们共同聆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经济依然稳健前行,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粮食产量更是再创新高,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屏障。这些辉煌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也让我们农科学子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扎根农业、科技兴农的信念。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而农业科技创新则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一名农药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深知农药科学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将珍惜时代机遇,夯实专业基础,努力让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农药制剂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时代浪潮中,我愿以奋斗为笔,以科研为墨,书写属于这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讲师、人文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颜靓表示,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我倍感振奋。作为农科学子,我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为“三农”工作擘画蓝图,指引我们继续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守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斗道路上: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曼峦傣寨,中国农大师生协助打造“三曼乡村旅游综合体”,通过傣族民宿、咖啡馆和民族手工艺体验,将传统村落转化为文旅融合示范点;云南镇康县帮东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通过电商直播推广“帮东农米”“金丝大皇菊”等特色产品,带动村民增收……中国农大人争作强农先锋,在实践中将“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作为学校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成员,我们愿做政策的“翻译官”、实践的“排头兵”,以“引领青年思想、传播党的声音、讲好农大故事”为使命,用“青年之声”传播两会精神,以“农大故事”展现时代担当,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共同书写“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青春篇章!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讲师、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罗宇超表示,全国两会为“三农”工作注入更强劲的动能,以“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引擎。在中国农大,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早已融入血脉:在河北曲周科技小院,我们构建“土壤-作物-气候”大数据模型,使玉米亩产大幅提升;在吉林梨树实验站,数字监测设备实现4500亩耕地全链条智能管理,推动耕层有机质含量提升12.9%、玉米单产增产10%。作为宣讲团成员,我们将高擎新农旗帜、勇扛兴农大旗、紧握宣讲纽带——用青言青语解码政策深意,用躬身实践丈量乡土中国,用短视频、AI虚拟课堂等新载体点燃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种,让“种业芯片”破土生根、“智慧农机”驰骋沃野。在“双甲子”校庆的历史回响中,以青春之我奔赴“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壮阔征程!
未来技术学院2023级强基计划学生李鹏喆表示,当政府工作报告中“1.4万亿斤”的粮食产量数据跃然眼前,这不仅是统计图表上的历史性突破,更凝结着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种质资源库建设、分子育种等工作上的智慧结晶。每一粒增收的稻谷背后,都是实验室里千万次基因测序的坚守,是田间地头反复验证的执着。政府将“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列为战略部署,为我们未来投身农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未来进行的基础研究,实则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作为生物科学强基计划学子,我们深知分子水平的创新决定着宏观粮食安全的成色。这场以基因为纸、以技术为笔的现代农业图景绘制,正是我们这一代农大人的使命担当。
素材提供:各单位新闻宣传员
编辑:马文哲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