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交强农答卷 | 李健强:积极推动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

编者按:2023年5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勉励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新闻中心跟踪报道科技小院师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动故事,通过他们讲述一年来的成长经历、体验和感悟,展现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谆谆教诲,扎根祖国大地,甘于“自找苦吃”,自觉融入农业强国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书写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华章。

DSC_5037.JPG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意蕴深厚、鼓舞人心”,中国农业大学大理合作项目专员、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古生村科技小院指导老师、植保学院教授李健强说,一年来,他一直都在用心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过去的一年中,李健强在古生村的时间近300天,亲眼目睹见证了古生村一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发现了村中还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问题。比如,村民的医疗卫生知识匮乏,村里的卫生室被设在了“三圣宫”庙里的一间小房子里,条件也非常简陋。村民的法律观念、服务意识等还有待强化。他认为,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积极落实总书记指示的“解民生”“治学问”的科技教育使命,切实推动青年“自找苦吃”成长之路融汇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深化践行“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就要紧急依靠和发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联动机制作用,积极探索青年共成长发展融入国家乡村全面振兴实践的模式创新,进一步做好“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育人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创新应用,以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平台为支撑,加速农科、医学、教育、艺术、体育、法律等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相关的学科紧密携手,推动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教育内循环发展,创新多主体共荣、多目标融合、多学科交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李健强在去年8月份起草了《全国农业/教育/医学/艺术+多个教指委在云南古生村共建推动“全国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示范推广专项”》、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示范推广专项的基本设想等文件,得到了上述相关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积极回应,并由农业教指委牵头,邀请了医学、教育、艺术、食品与营养等教指委的秘书长共商实施方案。

李健强把全国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示范推广的设想称为“111专项”方案。他解释说,“111专项”方案就是在全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定1个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村庄、10个示范村、100个辐射村,在每个村庄建设1个科技小院综合体,驻村10名多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乡村全面振兴100个接点的务实工作,如农业种植、养殖、环境、食品安全等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惠民工程相关的科普与服务,乡村教育浸润计划支教,乡村艺术挖掘,村落保护,村级公卫、老年人护理等,打造基于问题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的大平台,以服务需求为引导,构建政产学研协作新模式,院校和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深度融合、协同发力,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农工集合,加快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大力挖掘乡土风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文旅、休闲观光等特色品牌,持续实施“新农人”培养计划,强化对返乡创业青年、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等群体的“订单式”“头雁项目”培养,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动能。

李健强表示,“111专项”预期可以有三项成果:一是形成一套工作体系:专项的设置和建设,可望构建教育部领导,农业教指委牵头、多个教指委携手共建、多平台共同参与的助力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工作体系。二是培育一批共建成果:专项的设置和运行,推动形成一批教指委之间合作和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成果,包括合作编写教材、共同开发新课程,携手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文化、新艺术以及康养、健康与休闲体育等项目在古生村落地落实;同时古生村等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人文社会发展积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推动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反哺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推进乡村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视察古生村,指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记得住乡愁的嘱托,其在农业绿色发展、农旅文化新机遇和新挑战、古建筑保护修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建设进程和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具有标杆和引领性;“111专项”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的落地落实,助推古生村繁荣发展,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实践基地、“乡愁”理念的展示基地、乡村振兴的文化宣传基地、新时代研究生成长与发展研习基地。

记者:欧阳永志

摄影:欧阳永志

编辑:马文哲

责编:武慧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