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简称“一号文件”)。全文共6部分30条,第一部分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是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根本基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产是基础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总产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稳固。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弦丝毫不能放松。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我国耕地和可再生水资源分别占全球的8.62%和5.19%,但需要养活的人口占19.14%。尽管到2024年我国人口总数连续三年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但这些远不能改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根本格局。实际上,2022-2024年我国人口合计仅减少432万。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数据,即使到2030年我国人口在全球占比仍高达16.4%,依然远高于水土等资源的占比。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格局将不会改变。
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增产是基础。确保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一号文件特别重视耕地和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指出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科技方面,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另外,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源和节流是补充
国家粮食安全,既要确保有效供给,也要更好满足多样化和健康营养的需求。更好满足需求,“开源”是重点,大食物观即是“开源”在生产实践中的体现。“开源”,既包括开辟更多食物来源,也包括充分利用各种食物原料资源,特别是耕地和水以外的各种资源,包括森林、草地、江河湖海以及各地土特产等资源。一号文件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开源”,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也缓解了粮食安全压力,同时还为广大农民开辟了更多收入来源。
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稀缺,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社会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又存在较大的粮食损失浪费。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这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要求。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常态化损失浪费调查制度,通过科学统计调查,了解实际、掌握原因、做好对策;其次,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粮食和食物节约教育要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进国情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每个家庭要建设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另外,按照“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反食品浪费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强化组织实施。最后,必须特别加强粮食链各环节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科技节粮是节粮减损的根本。
供稿:经济管理学院 武拉平
供图:经济管理学院 武拉平
编辑:刘铮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