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4月9日,“信仰行”先进人物面对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中国农业大学专场报告会在东校区举办。六位宣讲团成员现身说法,用真实故事诠释文化领域的守正创新,为4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注入精神动力。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朱霞辉,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竹村等领导出席,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哲主持会议。
此次活动是“‘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培育、文化强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首都高校人才培养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双向互动、相互赋能。
宣讲团从民间文艺、红色故事、创新实践等角度,生动呈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北京的实践成果。北京市非遗项目平谷调大鼓第五代传承人李克文,回顾自己学艺与传承之路。拜师“过三关”、苦练铜板、雕琢唱段与身段,尽显“择一事终一生” 的匠人精神。她还分享创新作品创作历程,展现传统曲艺的时代新生,彰显“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担当,让观众领略传统艺术魅力与文化传承力量。
北京环卫集团颐和园保洁队长张旭,出身延庆山区,从面对游客提问窘迫,到钻研典籍成为“行走的百科”,其讲解视频走红网络,还登上央视讲述园林故事。八年时间,他将保洁职责拓展为文化传播纽带,践行“择一业精一事,守一园传一脉” 的职业信仰,让学生们明白,文化遗产地的每个岗位都能传递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赵义强,讲述了祖孙四代守护运河文化的故事。从祖辈领号行船,到父亲坚守传承,赵义强组建展演队,重现漕运场景,完成百余场文旅交流演出,以号子为教材向青少年传播运河精神。课堂上,古老号子响起,全场观众互动,千年运河文化在当代重焕生机。
长城文化守护者徐兰凤深情回忆丈夫孟宪利的事迹。孟宪利身为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四十年专注收藏长城邮票与老照片,编撰书籍掀起长城文化热。夫妻二人购回珍贵魁星阁影像并实地考察,让历史遗迹重见天日。他们带着“移动长城”行走数十万公里,拼接出千年文明密码。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生种涛,受父亲影响,投身中医事业。二十余载钻研《黄帝内经》,以身试针,独创“种三针”疗法,帮助 4000余患者。从门诊到牧区,他践行药王孙思邈誓言,现场演示穴位按摩,传递中医智慧,彰显阴阳调和的东方哲学与文化自信。
门头沟区洪水峪村第一书记、口技传承人张建平,把民间绝技转化为富民手段。她组织村民成立口技艺术团,打造非遗主题民宿,让 “非遗+生态” 助力乡村振兴。如今,村中的口技声与自然鸟鸣交织,非遗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宣讲结束后,宣讲员与青年学子深入交流,解答理想信念、成长困惑等问题。他们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讲解文化传承的“守正”与“创新”,引导青年找准人生方向。这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更激发了他们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热情,为新时代育人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记者:潘亭旭
摄影:李姝葶
编辑:田笛
责编: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