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4月28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王喜庆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同发布首个种业专用大语言模型“丰登”(SeedLLM)。该模型的推出,填补了国内种业领域大模型的空白,是我国在育种技术上的一次创新尝试。
“丰登”集成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书生•浦语2.0)与大数据分析,通过深度挖掘我国已有的科研文献、科技书籍、种企报告和历史推广数据,在品种选育过程、农艺性状描述、栽培技术推荐和历史推广区域查询等四大应用场景中,为用户提供解释和回答。该模型具有4大核心能力:一是整合分散的知识资源。系统深度挖掘并结构化我国在育种领域迄今积累的包括学术文献、书籍、田间日志在内的广泛知识。二是跨领域知识融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图谱,整合了生物学、遗传学、气象学、土壤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发掘这些领域之间的新联系。三是提高访问效率。通过自然语言对话接口降低了技术门槛,用户可以直接提出问题并迅速获得易于理解的答案。这种对话方式确保了信息的实时性和高效获取,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知识共享与传播。不仅服务于育种专家和科研人员,也向全国的农业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加速了育种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丰登”重点关注生物育种,尤其我国主要粮油作物和肉禽动物,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积极意义。该模型在由国内育种专家制定的标准测评中表现远超农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综合得分是本科生的4.87倍,而且在多个评估维度上超越了国际领先水平Anthropic Claude3和OpenAI GPT-4。
自2016年起,王喜庆教授团队努力推进智慧育种工作,积极融合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旨在全面提升育种全流程效率,积极探索育种表型机器人与智慧育种大模型研发。团队已成功研发出一款具有观察能力的机器人。而“丰登”大模型和“良种佳缘”AI模型(品种定位算法)的引入,将进一步向具备思考与决策能力的智慧育种系统平台升级。
王喜庆教授团队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育种研究中心平台,在东北、黄淮海试验基地、三亚南繁基地深入挖掘矮杆密植玉米新基因。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团队已成功构建了一条以北京生物育种、深圳智慧育种为主导,覆盖全国作物和牧草主产区的科技创新链。这一创新链将推动定向育种、精准育种和加速育种的发展,进而形成集机器人技术、先进算法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助力种业科技突破和产业持续发展。
记者:马文哲
素材提供:生物学院
编辑:孟祥慈
责编:范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