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解读两会(四)

赵璐雨:以数字技术构筑粮食安全屏障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藏粮于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在种业振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耕地和农田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构筑粮食安全屏障提供了新的保障。

数字技术有助于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种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种业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种业要振兴,关键要靠技术创新。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支撑。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育种设计方案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策,最终实现高效、定制、精准的作物新品种培育,大幅提升育种效率。通过利用田间采集设施和自动化加工设备还可以提升繁种制种效能。利用电商、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种业品牌宣传可以促进企业营销转型升级,加强种业推广与应用。

数字技术有助于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信息监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稳经济、保民生具有“压舱石”的作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利用数字技术对粮食购销、市场信息、气象灾害等进行监测可以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全覆盖、全链条的粮食购销数字化监管系统可以强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建立健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有助于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利用卫星遥感、土壤水分数据融合等气象监测技术,可以实现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提升粮食安全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数字技术有助于提高耕地和农田建设管理水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日益严峻。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对耕地的实际使用和功能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加强耕地用途管控,有效防止耕地和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建设全国农田综合监测监管平台,构建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可以监管耕地质量,对全国耕地和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动态监测,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监控管理。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958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