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在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杜占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f043849971a944fea42c47f028df4750.png

全国两会之际,如何加强国际传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重点关注话题之一。对此,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许多建设性观点。

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也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作为对外友好界别的委员,如何不断改进工作,更好地沟通中外、连接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杜占元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在国际传播实践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注重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还应在深化国际传播合作、增进国际人文交流、发挥国际友人和外籍员工作用等方面持续发力。

杜占元进一步谈到,持续深化国际传播合作,要继续建强海外中国主题图书编辑部、中国图书中心等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媒体传播、本土出版、智库交流等合作领域,优化国际布局,加强本土化、分众化传播。不断增进国际人文交流,要以国外政要、媒体和学界精英人士,以及海外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加强文化传播和交流对话,推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充分发挥国际友人和外籍员工作用,要不断拓展国际人脉资源,努力建强优质外籍人才队伍,打造“外国人写中国”“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等品牌,通过国外人士视角讲述中国、传播中国。

杜占元表示,完善综合性外文网络传播平台建设,提升外文网络传播能力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他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以中国网等中央重点国际传播网站为基础,汇聚各方面的图书、期刊、报纸、新媒体、数据库等外文信息资源,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优质外文内容资源和便捷高效的网络渠道。同时,发挥专业国际传播机构优势,支持和引导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外文网站建设,形成外文传播信息供给的有效联动,形成精准高效的外文网络传播体系。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翻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在去年8月25日给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的回信中指出,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介绍,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对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很有意义。

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杜占元表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需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从整体上系统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对此,他提出建议:

首先,要加强思想译介和话语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核心理念和关键词汇为重点,加强对中国思想理论、道路制度、政策主张的译介阐释,加强重大翻译项目组织协调,及时发布重要时政术语、重要敏感词汇的规范译法,牢牢掌握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第一定义权和最终解释权。

其次,要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总体布局。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需求,完善重点语种建设布局。加强翻译行业标准化建设,推动翻译标准的国际互认。加强翻译行业管理与服务,广泛汇聚国内外翻译领域资源力量。

此外,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离不开翻译人才。围绕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队伍,杜占元建议,要聚焦国家对外战略需求,加强各方面资源联动,开展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和行业平台建设。完善翻译人才评价体系,健全翻译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培养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素质过硬、梯次有序的翻译人才队伍,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业务精湛、语通中外的翻译大家,构建有利于翻译人才发展的新格局。

在推动翻译行业创新发展方面,杜占元表示,要加强翻译术语库、多语种语料库和知识库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系统等翻译技术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制定翻译行业规划,强化翻译行业管理,加强语言服务产业开放协同,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我国翻译话语权和影响力。


供稿:中国网

编辑:欧阳永志

责编:武慧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