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让农牧交错带产出更多优质牛羊肉——牛羊牧繁农育专家团技术推广侧记

农民日报 2019年10月2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圆形)专家组在内蒙古通辽现场教学。

  编者按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条狭长的农牧交错带,它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沿线的8个省(区),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是区别于农区和牧区的另一类重要的农业空间,也是我国继牧区天然草原之后的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总面积约69万平方公里。这里是我国牛、羊的主产地,特色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导致该区域农牧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在2016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质增效”成为未来农牧交错带地区发展的目标,如何提高牛羊单位产量,成为畜牧科研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本报见习记者 王焱麒

如何推动实现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今年7月,“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采购,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经过严格考核和筛选后,选出最优投标单位。最终,中国农业大学中标。他们联合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等13个技术团队开展技术推广,连续2个月来,行走在农牧交错带上,深扎在牛场中,将先进的经验技术手把手传授给示范基地和带动户。一路上,记者随专家团走进各个培训点,记录他们的工作和成效……

  跨八省区办6次培训 覆盖整条农牧交错带

  “这是我们最后一期肉牛牦牛培训班,虽然恰逢中秋节,专家和学员们依然按进度完成了培训计划。”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振明希望尽早把牧繁农育技术推广至整条农牧交错带。

  项目设置6期肉牛培训班,分别在山西朔州、内蒙古通辽和呼伦贝尔、陕西杨凌、宁夏银川、青海西宁。培训覆盖8个省份,建设20个示范基地,带动200余个养殖场户。培训的目标是解决牛羊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预期实现示范基地牛羊产犊(羔)率提升5%,牛羊出栏率提升10%,饲养成本降低10%。

  专家团培训的内容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针对农牧交错带各地的养殖实际情况,选择了当地典型的肉牛养殖示范企业作为实操培训的示范点。这6个培训示范点基本上涵盖了农牧交错带代表性的饲草情况和养殖模式。从东部兴安岭的林下草地育犊母牛放牧养殖,到科尔沁草原肉乳兼用牛半农半牧区养殖,到雁门关地区奶公犊牛直线育肥养殖,然后到三秦关中肉牛专业化商品肥育,再到西北青藏高原牦牛放牧加补饲养殖等。

  “我们项目的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难点在于普及推广,要辐射整条农牧交错带。”周振明说,“我国农牧交错带贯穿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不同区域的气候、资源各不相同,牛的品种也不尽相同,在技术的推广上,也要结合当地情况,采用最适宜当地应用的技术体系。”

  为了让培训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专家组采取1+10的带动模式,即一个企业示范基地,带动10个养殖场户。“过去很多技术培训的连续性服务关注不够,企业有良好的设施设备和人才技术基础,对新技术接受起来更快,也更能起到带动作用。”专家组的这一安排,就是想通过企业的介入和带动,使生产链条的上下游都紧密结合起来。

  抓五大关键技术问题 解决低效率生产瓶颈

  目前,牛羊母畜繁殖力低、幼畜死亡率高、育肥效果差,以及养殖成本高、产业竞争力低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呢?专家组经过论证,最终将解决方案锁定在五大关键技术的攻破上:农牧交错带饲草料资源科学利用技术、牛羊基础母畜同期发情与高效产犊技术、哺乳母畜带犊(羔)放牧补饲与幼畜培育技术、牛羊低成本舍饲快速育肥技术以及农牧对接模式试验示范等。

  饲草料是畜牧业发展必备的生产资料,它的利用程度决定了牛羊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及产品质量。该项技术负责人、山西农科院畜牧所张元庆研究员告诉记者,现阶段饲草料存在的问题是营养价值不稳定、没有数据库、加工处理方法单一。“我们的项目是要做一个常用饲草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形成典型饲草料分阶段分畜种的饲喂操作技术规程。”张元庆团队要重点解决饲草料利用率低的问题。

  河北农业大学李俊杰教授负责牛羊基础母畜同期发情与高效产犊技术,他的团队的目标是提高母畜繁殖率,产更多幼犊。“我们通过平衡母畜营养饲粮结构,选育遗传性能好的公畜,引导牧民应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定时输精等繁殖技术,来提高母畜的利用年限。”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莉研究员说,“我们团队任务的重点是增强哺乳母畜营养,提高幼畜免疫力,最终形成牛羊从断奶到育前饲养,再到育肥阶段的标准化操作规程。”通过初乳饲喂、日常管理、营养精准控制三个方面保幼畜成活,从而解决牛羊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土地使用成本过高,饲草料价格偏贵,设施设备不配套,人工成本上升等问题让企业和规模养殖户的成本高居不下。”如何降低育肥成本?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阎萍研究员说,“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饲料资源,降低饲料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平衡牛羊饲粮配方,满足动物的生长和生产要求。”

  “当下,牛羊牧繁农育正处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传统养殖模式从业者快速转型,补齐经验与专业知识严重不足的短板,提高上下游不同经营者之间的匹配衔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与资源消耗,实现绿色、高效、稳定的生产目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玉斌副教授希望通过他们团队的努力,可以帮助企业和养殖户生产出更多优质的牛羊肉。

  进牛场手把手传授 学会用熟先进技术

  “如果先进的经验技术不能和具体的畜牧生产结合起来,就算科研成果再硬核也没有实际意义。”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认为,项目的实施不仅要关注项目关键技术研究的集成,更要关注其后期的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效果,做好关键技术在示范企业的效果验证与示范工作,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技术模式,真正发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每期培训班大约由10余位专家组成,另外特邀加拿大籍专家MarkLohner介绍国外牛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理论与实操的时间分配差不多是1∶3,更多的技术培训都是在牛场中进行的。

  “这次培训真是长见识了,牛舍该咋建、饲料该咋配、育肥牛咋养省钱、牛病咋预防……这些专家全讲到了,而且非常实用。”在内蒙古通辽培训班,来自辽宁省昌图县伟昊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学员崔星飞兴奋地说。

  来自青海省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旭感到非常幸运,“我们公司被专家组选定为青海省的示范基地,通过参与项目,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现存的技术问题,还给我们公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刘建旭告诉记者,“青海地广人稀,兽医资源特别缺乏,动物一旦大面积发病,对企业来说就是致命性的打击。通过专家组的指导,我们可以实现提前防疫,降低病疫风险,真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了。”

  藏民旦正杰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他的家在甘肃省合作市佐盖曼玛乡的一个村落里,家里三代人都养牦牛,但都采用传统放牧的方式,到了冬天,牦牛找不到食物就会掉膘。“专家讲冬天补饲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并不重视。”旦正杰非常感谢专家的指导,因为这可以让他家里的收入增加不少。

  每一个从培训班结业的学员都是满载而归,他们带回去一个个实用的技术,最终受益的是数亿万人。采访中,专家组成员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构建农牧交错带牧繁农育体系,就是要生产出更多优质的牛羊肉,来保障人们餐桌上的营养、美味与健康。

《农民日报》2019年10月26日第6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