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怎样炼成的

新闻中心 2021年11月1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网讯 作为全校最年轻的学院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担起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职责。2009年6月学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15年底始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期,学校举全校之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带头走上“形势与政策”课讲台,走进思政课课堂,其他各位校领导积极听课、授课,营造了铸魂育人的浓厚氛围。

短短几年间,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全力保障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不断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19年11月成功入选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年3月,顺利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1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一步纳入一流学科建设体系,等等。

全院师生受到极大鼓舞,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过五关”,锻长板,掀开了学院建设的新篇章,呈现出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新气象。

最令人难忘的是“过五关”,十多个方面工作全力推进,使得中国农业大学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强起来……

 

一是“学术关”。也就是,坚持“入主流、有特色”,深入推进科学研究,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科研项目大幅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工作研讨会

关键一招,是坚持科学研究、教学研究“两条腿”走路。学院可谓高度重视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申报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与实践、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农村基层党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研究特色。

同时,加大对思政课教学研究专项支持力度,每年设立教学研究项目10-15项,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令人欣喜的是,2020-2021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2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2021年共斩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5项。

国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专家指导会

立项数量高居全国农林高校榜首,相比于2017-2020年度此三大纵向项目共计17项而言,又有重大突破。

 

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为了过“学术关”,学院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学术交流。

按照“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筑特色”的思路,校院两级加强新时代“三农”思想研究中心、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以及团中央高校志愿服务研究基地建设。

以中心和研究基地为依托,引导教师聚合力量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资助出版12部学术著作,有效地填补了学科评估中学术著作产出方面的不足。

每年举办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包括: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深化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教学研讨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高端论坛;

——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等。

一系列全国性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以及组织撰写并出版《新时代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等,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在农林高校中发挥引领作用。

 

老师的部分学术成果展出

可以说,教师研究宣传能力不断提升。在学院的鼓励和引导下,思政课教师的研究宣传意识不断增强,做好研究宣传工作逐渐成为自觉的追求。

一方面,深化研究阐释,积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年均发表CSSCI期刊论文稳定在20篇左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积极在主流媒体发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求是》(“三报一刊”)上刊发文章的数量实现新突破,并积极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央广之声等新闻媒体活动,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咨政功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此外,教师积极发挥学科优势,遴选学院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教师组建宣讲团,深入海淀区、大兴区、经开区等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史学习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学习等宣讲活动,进行校内外宣讲近百场。

学院还选取100个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人物编辑成“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陆续在前线客户端上线,内容包括《乔冠华的笑》《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四渡赤水》等,目前已推出70余期。

二是“教学关”。也就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全面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教师站稳讲台,让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持续增强。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专题讲座视频上线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课

思政课教学上的“牛鼻子”,是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

在2020年秋季学期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采取“团队教学+专题授课”的方式,覆盖全体一年级学生。

同时,录制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专题讲授视频,并于2021年秋季学期全面开设“四史”课程,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中国农业大学第三届思政课微视频大赛视频展播暨颁奖大会

“教”与“学”始终相辅相成。老师们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

——邀请“时代楷模”、“北京榜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等走进“基础”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用鲜活案例“现身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学生感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首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结合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如庆祝祖国70华诞、建党百年等,让学生参与讲授思政课,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同时,更通过朋辈教育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全覆盖。学院连续三年举办思政课微视频大赛,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人民网“数字马院”联盟主办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会

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上课程

特别是,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学院以“打造专题课堂 助力在线战疫”为主题,录制疫情防控思政公开课,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自2020年6月,学院组织开展4门思政课的慕课建设,契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创新慕课教学方式,为下一步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本科生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课程已完成慕课录制,并于2020年秋季学期陆续上线。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自2020年春季学期在“学堂在线”上线以来,学习人数目前已超过3.5万人次。

2021年秋季学期,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历史上重要会议》微课录制活动,协同人民网,和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一起主办“新教材·同备课”数字马院虚拟教研室系列备课活动,上千位老师在线观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部分成果展出

值得充分肯定的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思政课高层次获奖成果显著增加:

——1项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被列为教育部高校择优推广计划;

——1项教学展示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

——1门思政课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

——1项荣获教育部第二届“我心中的思政课”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

——1项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北京地区)二等奖;

——1门课程团队获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

——2人进入首批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决赛;

——2人分别荣获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类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段蕾老师作为文科类一等奖中唯一一名思政课教师,将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青教赛。

三是“队伍关”。也就是,汇聚青年人才,锻造精兵强将。通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不断完备培养体系,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切实提升。

 

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招聘评审会

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学院落实学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引进工作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要求,按照师生比1:350的比例,持续引进专职教师,目前专职教师54人。

同时,根据学校制定的关于校外讲座教授、兼职教授以及校内双聘教师的相关政策,聘任讲座教授1人、兼职教授3人,还聘任20余名校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参与思政课专题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队伍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开展求是论坛

切实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学习。坚持开办“求是”论坛,以每月1-2次的频率,聘请名家大家开展学术讲座,已连续举办54期,较好地拓展了教师的理论视野。

连续3年举办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专题培训,邀请知名专家来校作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学院与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合作,为思政课教师专门定制了内容涵盖师德师风、信息技术利用、课件制作美化、视频剪辑以及创设智慧课堂等方面的系列培训。

2021年5月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中心,进一步助力学院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采取“学院集中+课程教学团队分散”的组织形式,每年两次带领教师奔赴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沿和中西部农村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开展革命基地实践教育和国情调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届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此外,强化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育。从“六个要”的要求出发,以集体备课和系统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形势对于思政课教学的要求,站稳讲台。

——学院定期举办思政课示范教学观摩会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学习和比赛中提升教学水平。

——制定教师队伍培养方案,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每人配备1名业务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举办青年教师“求索”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外专家分享教学体会和科研项目申报经验等,帮助青年教师找准方向精准发力。

——支持青年教师每年参加1-2次学术会议、聘请专家专题辅导申报科研项目等。

这些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目前青年教师干劲十足,教学方面锐意改革,科研方面的潜力凸显,拿到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四是“研究生培养关”。学院创新研究生培养路径,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科专长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应用能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一流”建设规划研讨会

可以说,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自2020年成功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学院认真研究学位点建设工作,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召开五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咨询会,完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方式和培养方案,实施导师+团队指导制的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为主旨,全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管理,培育“在马言马”“知农爱农”的“马系青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思宣讲团合影(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学思分团)

其中,创建“三维共建”模式,构建学生思想宣传工作矩阵,促进研究生思政教育获得实效。

——以党建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生党支部与信电学院学生党支部、马克思主义原理系教工党支部、朝阳区长店村、通州区瓜厂村党支部等进行联动共建获实效,发挥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创建“学思宣讲团”并于2021年升级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理论学习宣讲团“学思分团”,在学校“玉汝于成”和“初心弥坚”两次展览和社区理论宣讲中发挥了作用,提升了学院研究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创建“行思读书会”,打造特色理论学习平台,组织学院青年教师带领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研读,加强理论武装和引领,夯实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泉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暨2019年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举行

近年来,学院结合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需求,不断创新举措,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原则,加强地校合作,组织学生赴北京科技小院开展系列实践教学和调查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工作委员会结对共建,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在北京市密云区建立“张泉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实践基地,师生深入农村、企业一线,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党团活动等。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9届毕业生实现100%就业,2020年疫情形势下就业情况良好。

五是“制度关”。学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围绕把方向、揽全局、抓思想、建队伍、促工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治理和服务水平。

 

学院党总支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完善学院会议制度,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将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科学制定出学院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学院强化党总支委员会对涉及办学方向、事关学院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以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等问题的前置研究,严格执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2021年修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2021年修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原则,集体研究决定学院“三重一大”事项等。

——学院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在专职教师的引进培养中将党管人才切实落到实处。学院领导班子参与教师引进、评奖评优、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工作,在选用、管理、考核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学院在事关学院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方面开展调研精心谋划,有关教学科研大额经费的使用以及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最后由党总支委员会、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决定,做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规决策。

马克思主义学院支部师德考核评议会

学院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以完善制度来提升学院治理水平,保障学院的高效运转。其中:

——强化师德要求与教学纪律,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承诺书》,对思政课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积极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提出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全体思政课教师做出郑重承诺;

——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制度》,修订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团队工作机制,建立了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开展教学研讨、授课经验交流和示范课观摩,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备课质量;

——学院还成立了师德建设委员会,制定《师德考核实施细则》,将理论学习和学生评教等情况纳入师德考核,并将师德考核优秀作为年度考核优秀的必备条件。

这些举措增强了学院教师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以更加优良的党风政风促院风、带教风、正师风,学院日益风清气正,各项工作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素材提供: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赵竹村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