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最强沙尘暴席卷而来,为何“三北”防护林没能阻止?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济南报道
3月15日,十年最强沙尘暴席卷而来。
一大早,“沙尘暴有多夸张”就上了微博热搜。一时间,市民网友纷纷拍图发微博、朋友圈,以此记录黄沙漫天的景象。沙尘暴严重的地区,有的进行了交通管制,有的发布了暂停户外活动的通知,多个城市取消了多趟航班。
15日8时,中央气象台将沙尘暴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等12省市将出现明显的沙尘天气,部分地区有沙尘暴。
这是近10年来我国遭遇的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范围也是近10年最广。
我国遭遇十年强度最强沙尘暴,12省市现大范围黄沙
在北京,清华大学的学生拍出了“火星同款蓝太阳”的效果;在天津,有网友留言说,“往日近在咫尺的117大厦,如今却变成了满眼黄沙”;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少市民发现门窗紧闭的家中能闻到泥土味;在陕西榆林,多县发布沙尘暴橙色预警……
全国沙尘天气预报图显示,山东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也将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据山东省气象台预报,15日下午开始,预计山东省自北向南逐步出现PM10的重度及以上污染。
据气象专家介绍,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偏高,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沙尘天气的生成。本次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主要起源于蒙古国,由于蒙古气旋发展强盛(15日02时中心气压980百帕),沙尘随着气旋后部的冷高压东移南下影响了我国北方大部地区。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沙尘暴于14日傍晚在蒙古国与内蒙古中西部交界处入境。内蒙古巴彦淖尔、二连浩特、包头等地相继发生沙尘暴,能见度低于1000米,PM10指数超过500微克/立方米,西北风6~8级,空气质量等级均为严重污染。
根据生态环境部消息,3月16日,随着沙尘逐步南下,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华中及长三角中北部地区,同时华北地区转为高压后部偏南风主导,有沙尘过程残留及回流风险,受此次沙尘暴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整体表现为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预计空气质量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部分城市因沙尘滞留可达重度污染。北京市预计空气质量为轻至中度污染,部分时段仍可能达到重度污染水平。17至18日,受东北向冷空气及下游降水过程影响,区域沙尘过程逐渐沉降清除。
“三北”防护林为何没能阻止此次沙尘暴?
我国北方多地为何再现强沙尘暴?为何“三北”防护林没能阻止此次沙尘暴天气?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对于此次沙尘暴的成因,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介绍,近期北方地区气温偏高,容易造成沙尘扬起,起源于蒙古国的沙尘随气旋南下,在我国北方地区造成沙尘暴。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主要使得当地近地面的地表植被有了一些变化,但它对整个风场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相对于非常强的天气过程来说,它的影响程度也是非常低的,大范围来说基本上可以忽略。”张碧辉表示,“近些年来,我国沙尘天气确实得到了非常明显有效的改善,但是在这次非常不利的气象条件下,仍然出现了大范围高影响的沙尘暴天气。这也说明目前我国的整体大气环境在非常极端的气象条件下,仍然有可能出现高影响的沙尘暴天气。”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从1978年开始,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8期工程进行,目前已经启动第6期工程建设。
40多年来,历经三代人,这项跨世纪的生态工程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面对如此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如果没有“三北”防护林做屏障,恐怕今天沙尘暴的影响会更严重。
根据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在2010至2020年间,中国、澳大利亚和印度是全球森林面积年均净增加最多的三个国家。我国在过去10年中平均每年增加了193.7万公顷的森林,增长率为0.93%,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其中,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令世界称奇。
环境治理是全球问题,中国坚定不移推行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工程
治沙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国多年来一直在推行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工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吉林省委主委郭乃硕,带来了关于高质量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议。郭乃硕提出,“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巨大,同时也面临着退化现象严重、荒漠化和病虫鼠害猖獗、建设资金实际投入不足、人为破坏严重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也提出,随着西北防护林陆续进入成熟期、过熟期,加之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造林密度过大、生态用水补给不足、管护措施不到位等客观原因,不少防护林出现老化退化现象,树种选择、防护林建设标准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09.7万公顷;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石漠化160万公顷,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24万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177.2万公顷,共建立5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0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十四五”时期,我国计划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50万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2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实现这些目标,对中国来说任重而道远。但从目前取得的成就来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改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进。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副主任潘学标认为,“本次沙尘暴是源头治理的问题。防护林建设属于源头治理,主要对当地产生影响,对于非常强的天气过程来说,它在大范围内的影响程度比较低。这更加说明环境治理是全球问题,所以需要各国形成共识、通力协作。长远来讲,我们仍需持续推进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整体工作,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