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的“小冰棒”
“赛事服务宣传组志愿者陈秋水,一大早就拿着相机奔走在各个岗位,忙着记录下志愿者们服务的画面,头上、身上、相机上满是雪的她,有了新的昵称‘秋冰记者’。我们的‘小冰棒’棒棒哒。”
以上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赛事服务志愿者郝琦伟2月13日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转发“小冰棒”日记《暴雪寒风中,我校冬奥会“小冰棒”坚守志愿岗位、提供暖心服务》时写下的感言。
中国农业大学是服务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志愿者来源高校,赛会志愿者主要在赛事服务、交通引导等19个业务领域的40多个工作岗位上开展志愿服务。郝琦伟是该校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专班成员,也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事服务主管,同时负责宣传素材采集和整理工作。
2月13日,北京市延庆区气温骤降、暴雪纷飞。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成了名副其实的“雪游龙”,来自中国农大的“小冰棒”们从早上6点开始陆续出发前往场馆,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保障赛事服务和场馆运行。很多志愿者还自发地当起了铲雪师,拿起雪铲和铁锹就开始清洁路面,在劳动中体会价值与乐趣,展现“小冰棒”的青春风采。
“小冰棒”,一个既响亮又好听的名字。郝琦伟给记者解密了由来。“原型是中国农大的青年卡通吉祥物玉米‘棒棒’,融入了北京冬奥元素冰雪,也寓意着我们的志愿者都是最棒的。大家每天在寒冷的室外做着服务保障工作,既亲切又形象,既可爱又传神。”
在室外一连工作一两个小时后,冲进志愿者之家,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真的成了一根‘小冰棒’!”瞬间,笑翻一片。有的递上暖手宝,有的递杯热水……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温暖了整间屋子。
全程采集并编辑图片、视频、文字等宣传素材是郝琦伟和她的团队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大家每天奔走在各个志愿服务岗位,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拍照片、拍视频以及整理新闻报道素材,赶上晚上有比赛时,经常工作到凌晨。
郝琦伟还给记者讲述了“盘山快递,使命必达”的故事。2月7日晚,“雪游龙”迎来第三个比赛日,赛事服务领域的志愿者按照既定的工作点位引导观众有序入场。同时“上演”的还有另外一幕:来自中国农大的29名赛会志愿者化身“快递员”,以岗位点对点接力的方式,一棒接一棒在盘山路上奔跑,仅用10分钟便将3名观众遗落在山下大巴车上的门票传递到山上,交到他们手中,确保他们顺利完成检票,进场观赛。
在郝琦伟看来,这一次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可以说是对他们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的一次检验。因为天气寒冷,加之长时间的奔跑,志愿者的防护面具上都渗出了细密的水珠,但大家却无暇顾及。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耽误观众观赛。“关键时刻,我们的‘小冰棒’们是最棒的。”
“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要用镜头给他们留下最美好的记忆。这其中,有欢笑,有感动,也有泪水,但都是‘幸福’的颜色。”郝琦伟直言,“我们所有的志愿者都是怀着自豪、兴奋的心情参与冬奥服务的,要用微笑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和担当。”
“我非常珍惜此次冬奥会志愿服务的机会,虽然多数时候是在幕后工作,但仍然是一次非常难得和珍贵的学习和实践,我常常被志愿者感动,也让我对志愿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郝琦伟坦言,“志愿服务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不仅要长期坚持做下去,还要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本报记者 雷 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