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走进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将“课程即思政”理念融入新农科建设

2022年03月24日 浏览次数:

勇担使命 当仁不让——中国农业大学领航全国新农科建设

凝心聚力 主动担当 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引领新农科发展2.0新时代

布局“大国三农”学科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蓄力新农科建设 集聚乡村振兴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课程即思政,就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两者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避免弄‘分’,关键在‘融’。”日前,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谈到,“新农科”建设“新”有四个内涵,第一是体现在践行新的教育理念,第二是建设新的专业结构,第三是设置新的课程体系,第四是新的课程教学改革。其中,“课程即思政”就是践行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打造全员育人队伍

中国农业大学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出台《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了以问题为导向的“三三制”思政教学模式,打造了一支由“专职教师+兼职教授+辅导员”协同合作的全员育人队伍。

学校每年投入近百万思政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改革与学术交流。坚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通过邀请时代楷模等榜样进课堂、开设抗疫思政云课堂、开展“中国梦•农大梦•我的梦”等学生思政主题微视频比赛、同步打造4门思政理论慕课形式,深化学生对科学理论的学习理解,显著推进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学校思政课程改革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立项,获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

“专业课也是育人课”

学校创立“专业课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教改专项,近四年投入百余万经费共支持218门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改革探索,整合教改项目成果形成《专业课发挥育人功能专项教学改革成果集》,在学校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等设立“课程育人”专栏,总结、推广广大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优秀经验,进一步凝聚“专业课也是育人课”全校共识。

2020年,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为重要契机,遵循“一个关系、两个融入、三个层面”理念,完成全校2300余门本科课程育人大纲编制工作,引导教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凝聚了育人共识,深化了育人行动,提升了育人成效。

“大国三农”课程引领知农爱农价值观教育

学校整合校内优质课程资源,依托核心通识课程平台,邀请院士、名师进课堂,打造“大国三农”系列核心通识课程,引领知农爱农价值观教育。目前该系列课程已经完成19门课程的建设,校内近10000人次选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其中,《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食品安与日常饮食》《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生命科学导论》《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五门课程已录制并上线在线课程,线上选课人数已突破30万人次。

在学校“大国三农”系列课程1.0基础上,学校于2020年4月起,着手打造全国首门高品质、有影响的《大国三农》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课程由校长孙其信,原校长柯炳生,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樊胜根,院士张福锁、任发政等知名教授亲担主讲教师,基于“纪录片+”课程模式,解读五千年农耕文明、新中国三农发展、脱贫攻坚制度创新、中国方案的国际贡献、面向未来的绿色发展与营养健康等内容,展现大国三农领域的“四个自信”。目前,课程已在智慧树、学习强国以及B站等多家平台上线,引领了农林学子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并有效推动了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的三农价值观教育,现已有25所高校引进该课程,成为学校一张兼具特色与影响力的教育名片。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质量革命”,以培养能够为“三农”服务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使命,将“课程即思政”理念融入新农科建设,努力打造具有知农爱农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特约记者:杨智昊

编辑:刘铮 马文哲

责编:赵竹村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