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个建在田间地头的科技小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将田野当课堂,以作物为教材,把实验室搬进农田……科技小院里的老师们带领着一批批研究生扎根农村生产一线,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
脚踏实地解民生
早在 2003 年,张福锁就在思考:进入新世纪,学科有了一定基础,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认可,接下来该怎么发展?如何突破学科发展瓶颈?只有到农业生产的主战场去。而生产就得下地,不下地,瓶瓶罐罐种不出高产,种不出农民需要的东西。那个时候,在一些习惯了“实验室里种水稻,计算机里写论文”、习惯了待在大都市生活的人眼中,下基层、到农村去,无疑是“逆风而动”,并不理解下基层的意义。但真到了基层,才知道基层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盼。
2010年张福锁在河北曲周查看小麦长势
专家和学生们刚刚进驻乡村后,一位同学在地里发现,农民会用舌头去尝肥料。交流之后才知道,这是在辨别肥料的真假。在大学里,学生们学习过很多专业的分析方法,从比色到原子吸收,实验室里有太多的方法,不但可以鉴定真假,还能分析肥力、吸收转化效率等。但到了农田里,这些方法都没有用,农民还在用舌头尝。张福锁说,那位学生的经历震动了很多人的内心,也包括学生自己,也是从那时起,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简单可行的检验方法,让农民不必再用舌头去鉴别肥料。
有一次,团队住在曲周县一位农民闲置的小院里,因为离老百姓住得很近,附近的人遇到什么生产难题,都会来小院里问。“早上在地里看着叶子被虫子咬了,他就摘一片叶子回来,把我们从被窝里叫起来,问这是怎么回事。晚上没事,他们也跑到院子里聊天。我们那个小院后来成了村里面的活动中心。”张福锁说,“后来老百姓就说,你们搞科技,把科技带到农家了,就叫科技小院行不行?”张福锁立马就觉得这个名字好,“太接地气了!”
香港浸会大学农学专业成立之初,招了 15 个人,邀请张福锁作人才培养的经验分享,他就讲了科技小院的故事。当时,一位老教授举手说:“张教授,我带了一辈子学生,我怎么感觉你的硕士生比我的博士生还厉害。”“后来我想,不是我的硕士生比你的博士生厉害,是科技小院这个平台比你的实验室厉害。”他说,因为在村里,学生既可以向农民学习,也可以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学习,还能向老师学习,很快就会是个“万金油”,“学生在这里掌握的都是实战经验,是综合知识,不那么单一,能解决问题。”“小院给了我们老师一个思考,那就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在于,我们把什么都给学生弄得很好,连答案都想直接告诉他,结果把锻炼的机会全给弄没了,学生反倒成长不起来。把苗子扔到角落上没怎么照料,结果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了,反而是天天浇水会把苗子淹死,这就是教育的规律。”张福锁说。
今天,遍布全国的科技小院,正在带动 2000 万农民在 5.6 亿亩土地上实现增产增收。张福锁在介绍科技小院绿色技术创新与精准扶贫经验时信心十足。他认为:“我们要‘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实’字。‘实’字就是你头戴一顶草帽,下去老老实实帮老百姓解决问题。帮一个算一个、帮一家算一家。”回想起 2009 年 5 月动员师生们“下地”时的情景,张福锁没想到科技小院在几年后会帮助千千万万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负这个时代,不负我们的使命,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作出新贡献。”
立地顶天治学问
12 月份,云南省大理市洱海边的小村落古生村的气温仍有十几摄氏度,这里正值一年中第二个农忙时节——“小春”,这是大理本地惯用的说法。“小春”播种的作物,第二年初夏才完成收获。此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丛汶峰和学生们正在田间忙碌,种植油菜和蚕豆。
丛汶峰带领学生、老师在田间种植油菜
丛汶峰介绍:“绿色高值是目前农业领域的新概念,简单讲是农业生产绿色低碳降污与农产品高产值的有机统一。”为了不耽误“小春”种植,他往往在北京上完课,第二天就赶飞机来到大理。他说:“只有在现实场景里去做多学科交叉,只有在实战中才能发现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油菜是当地政府主推的环境友好型的“小春”时节作物之一,但是长期以来面临着种植粗放、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为此,丛汶峰等人在张福锁院士的带领下,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天化集团等院校企业,正在试验“洱海流域油菜绿色高值模式”,这个模式通过引进富硒油菜薹新品种、生物可降解膜和绿色智能肥等新型投入品,结合绿色种植技术,可望实现油菜减肥 30%、增产 20%等目标。在首次进行的试验中,绿色高值模式首战告捷,他们基于洱海土壤、气候特征与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创制水稻、烤烟、玉米、油菜、蔬菜等 6 个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建立洱海流域水稻绿色 / 有机、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控水高效利用三大模式,实现水稻亩产达 808.8 公斤,比常规种植增产 31.7%,总增收 1590 元 / 亩,该种植模式显著降低稻田径流污染物负荷,与常规相比,绿色生态优化模式减氮11%,减磷 55%,磷径流排放减少 50%,COD 排放降低 52%。
丛汶峰的电脑前,摆放着他和田间劳作妇女们的合影,他还给照片中的每个人打印了一张作为留念。在他眼里,这些与他母亲年龄相仿的阿姨们每天勤勤恳恳工作,拿着产业链末端微薄的收入,纯朴的白族民风让她们能够笑谈人生,不禁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丛汶峰说:“以前我对‘英才’的理解更多的是学生的培养,多是做科研创新,后来发现你不到地里就无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正如张福锁院士经常说的‘立地顶天求融合’,一个是要把我们的科学研究落地,另一个就是要培养学生,也要培养当地的人才。当我们离开之后,还有人能够延续我们正在做的事。”
丛汶峰从自己的求学经历中汲取动力,充实自我,再将这份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致知力行,知行兼举。他说,“希望学生在农大的锻炼,让自己成为既能在国际上做顶尖科学研究的一流创新人才,也能够成为支撑国家发展在生产一线扎实工作的落地人才。”
立德树人育英才
科技小院不仅是培养学生成长的平台,也是老师自身成长和实现价值的平台。科技小院的老师并不只是把学生送到那里,仅仅鼓励几句就可以了。在这个平台上,老师既需要传播自己的知识,也需要提高自己,以身作则到生产一线,真正从农业生产实际中长知识、长学问。
米国华在玉米地里现场授课
从 2009 年到现在的 15 年里,米国华走遍了吉林省梨树县的各个乡村,结识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比如王家桥村第一位高产状元崔忠武,最初学生就是住到了他家里,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合影,一直挂在他的家里。再比如高产亚军张汉鹏,他是一个对农业非常投入的老农民,总是把农民丢弃的有机肥辛辛苦苦地拾到自己的地里。通过一次次与农民交往,到他们的地里去调查、讨论等等,米国华建成了一个农民朋友圈,给学生创造了接触农民的条件。
师生们真心与农民交朋友,农民对他们也有很好的回报。例如西河村农民郝双,多年的相处让他们之间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即使不是在农村,他也经常和米国华保持电话沟通,聊聊家常。学生陈延玲当年不慎在农村伤了腿,伤筋动骨 100 多天,就是在郝双家里养好的。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米国华在网上培训梨树农户,回顾了科技小院的历程,随后郝双就发来微信:“听你讲我们过去在一起的事情,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说到农民王淑杰,那年秋天米国华带队到她家测产,工作完成时天已经很黑了,她非要留吃饭,米国华说不吃了,路还很远要赶回去。没想到她非常执着,抓了自己养的两只大鹅,装在编织袋里,硬塞给他们带回去吃。这种感情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
在科技小院,除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米国华对学生的身心培养也非常关注。他总是说,学生到农村去要克服很多困难,生活中就不用说了,毕竟农村的条件非常艰苦。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还有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比如性格缺陷、家庭问题、成长烦恼、未来困惑等,作为一名带队老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科技小院、在农村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中得到健康成长,养成正确的“三观”。
为此梨树科技小院建立了党支部,与当地村党支部搞红色 1+1活动,增强与农民党员的互动。多次组织与小学生共度六一,并给小学捐电子琴。在生活方面,每年也搞团建活动,与农业技术推广站合作,组织学生到东北不同生态区去考察。在村里,不时还会组织师生与农民一起搞联谊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学生与不同的人交流,提高社交能力,克服自身某些缺陷,身心能够得到成长,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亦师亦友。科技小院学生邵慧说:“每一天的生活就像是活页书,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会给予自己不同的感悟,并且不断丰富书的内容,助力自己新的开始。”
米国华常年走访农民和田间调研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学生们也以米国华为榜样,时常到农户田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12 年,东北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的粘虫大爆发,小院学生在例行下乡调研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情况,通过查找文献,基本确定是粘虫。他们及时把情况报给县主管部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及时安排各个乡镇打药防治,控制住了危害。这一年整个东北的玉米减产 10% 左右,但在梨树县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为此梨树县政府给科技小院发了一面锦旗,上书“虫口夺粮,功不可没”。
“师 者,所 以 传 道 受 业 解 惑也。”米国华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箴言。他在梨树科技小院培养出了一批批懂农业、有三农情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非常强的学生,成为未来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科技小院里的老师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在生产实践中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的精神。
本文刊于《中国研究生》2023年第11期
作者丨安志超 刘璐 王冲 何志勇 任衍齐(中国农业大学)
内容策划及责编丨郄兴丽
特邀编辑丨陈巧莲(中国农业大学)
编辑丨康卫国 李静 李瑞英 段大伟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