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表彰大会,表彰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我校3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6名同志荣获表彰。党委常务副书记张东军出席会议。
北京高校“两优一先”每3年评选一次。2023年,为激励北京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开展了相关评选表彰工作。经过学校党委研究推荐、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审,我校谯仕彦、崔振岭、程永强3名同志被授予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孙艳争、刘国世、苏保忠3名同志被授予北京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动物医学院党委、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学系党支部被授予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崔振岭作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接受大会采访,分享了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全身心投入科技小院建设,坚持扎根大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生动故事。他表示,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强农兴农人才。
此前,我校原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同志被特别追授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会上,以诗朗诵“岁月无声”,宣讲了江荣风同志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先进感人事迹,进一步号召北京高校师生向其学习,坚守党员初心,勇担教育强国使命。
延伸阅读:北京高校“两优一先”事迹
凝心聚力担使命 “一融双高”促发展
——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现有党员763人,下设31个党支部,包括8个教工党支部,23个学生党支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对科技小院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给予充分肯定。作为科技小院的主要创建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创建“三融合、三转化”工作机制,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方法路径,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一融双高”工作新局面。
一、夯实“信念之基”,在方向引领上深度融合,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学院党委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师生,开展沉浸式学习,推进学思用贯通。依托科技小院,组织师生走进乡村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村村讲”,两次获北京市委教工委表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寻访北京红色地标,打造百期“访红迹,再忆峥嵘岁月”微党课,入选全国高校庆祝建党百年原创精品党课。近5年,学院入选首批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科技小院硕士生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召开党代会明确学院新时代新征程努力方向,聚焦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学院“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中。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在东北、京津冀、长三角、云贵高原等粮食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创建农业绿色发展高地。在全国率先设立“农业绿色发展科学与工程”一级交叉学科点,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破解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卡脖子”问题的“洱海科技大会战”“全国盐碱地治理科技行动”等重大科研攻关进展获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专题报道。
二、激发“创新之源”,在体制机制上深度融合,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健全制度体系,提升政治功能。严格落实重要事项由党委会先行把关,确保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制定修订制度文件40个,补齐制度建设短板,落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落实“一线规则”,激发基层活力。设立“书院TIME”,书记院长深入各系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强化党委委员联系支部制度,形成“学院党委-党委委员-党支部-党员”联动机制。开展“一支部一品牌”立项,依托“全覆盖 双提升”“双融合、双促进”,加强师生支部共建,促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在北京市红色“1+1”获奖9次,学校“十佳党日”获奖4次。
建好党务队伍,发挥“头雁”效应。教师党支部书记全部符合“双带头人”标准,并兼任系副主任,全程参与学科建设和审核监督,促进党支部做到“七个有力”。支书委员在疫情大考中勇于担当,连续1000多天负责信息报送,参加核酸检测、驻楼值守志愿服务。1人获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4人获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科技小院联合创始人江荣风教授在洱海连续奋战二百多天,于2022年11月19日牺牲在工作一线,被大理州追授为“大理楷模”,被教育工作委员会追授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三、改革“育人之路”,在贯彻执行上深度融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执行优势
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系统观念谋划育人全局,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知农爱农价值塑造、强农兴农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线教师党支部牵头课程思政建设,获批教育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北京市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建设项目2个。在全国首创扎根生产一线、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覆盖全国的科技小院立德树人平台。师生党员率先垂范,在全国24省91县119村建立139个科技小院,近300名党员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科技小院模式7次写入国家及部委文件,2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国际减贫案例”向全球推广,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提升导师立德树人能力。邀请名师大家、青年骨干和离退休教师以录制视频、论坛交流、撰写征文等方式带动提升全院教师导学育人能力。1人获全国“杰出教学奖”,35人获校级及以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
构筑“青年服务国家”实践育人平台。180余名师生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志愿服务;近5年组建99支小队550余人参与暑期实践;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项、市赛奖项6项,“挑战杯”竞赛获奖6项;科技小院全国赛获奖14项,居参赛队伍首位;超70%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农业+”领域就业。
建设学院共有精神家园。“曲周精神”列入中宣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宣传典型。建院30周年之际,获赠珍藏建院纪念日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用旗,激励师生接续奋斗。挖掘农耕文化“农时观,地力观,循环观,系统观”的时代价值,与全国农业展览馆共同发起“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打造“大思政”格局。
筑基领航 奋楫笃行
高质量党建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党委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党委现有党支部19个,其中教工党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15个,师生党员共701人。学院党委1995年正式成立,立足百年兽医发展史,以高质量党建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教工党支部分别入选首批和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学院党委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总要求,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科技创新矢志报国。兽医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教育部公布的历次学科评估均为A+。近5年,学院内教师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书育人榜样等荣誉称号4人次。
一、政治引领,筑牢党建之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是强机制,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政分工、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建立“谋划-分解-执行-考核-改进”的闭环工作机制。二是重学习,夯实思想根基。依托“明德讲堂”理论学习体系,由理论与业务双提升的5大平台同步推进,年度开展师生理论学习30余次。三是筑堡垒,强化基层建设。将党支书年度述职考评与亮点展示、党员表彰相结合,以评促建、提质强能;打造主题党日“立项争优”创品牌模式,2022年支部围绕理论学习、科普宣传、抗疫志愿、课程思政和社会服务等,开展5类34个立项,73次主题党日活动,1项获校级“十佳主题党日”。
二、师德领航,培育新时代好老师
坚持师德领航,思想业务并重,搭平台、强教育,给支持、强引领。一是搭平台,思想业务共提升。通过“师承医心”、“青年教师学术沙龙”“赋能讲台”等确保周周有学习,月月有交流;二是强把关,引育并举上台阶。党委统筹规划,强化政治把关,近5年形成了院士领衔、20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6位北京市教学名师为骨干的人才梯队,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次;三是建体系,设立成长基金。制定实施《青年人才培育方案》,从成长路径与科研基金多维度支持,3年来资助24位青年教师共一千余万元;四是重引领,强化政治吸纳。由院士、杰青等担任培养联系人,近3年发展副高及以上党员4人,1人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并由中组部推荐作为新党员代表参加建党100周年天安门庆典;五是做牵头,强化课程思政。教工支部牵头,近3年获教育部和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共3项。5年来累计获全国杰出教学奖、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荣誉10人次。
三、创新载体,培养新时代卓越兽医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新时代卓越兽医人才为目标,建体系、创新策,构架“大思政”格局。一是“一心三环”打造特色思政体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内环”立足第一课堂,“中环”聚焦校内第二课堂,“外环”整合校外优势资源。开展“个十百千万”稼穑青年聚力首都乡村振兴行动,打造“34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七、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均获国家级金奖;二是多措并举奏响爱国爱党教育主旋律。本科生支部“医路农情 行觅真知”精品项目,研究生党支部6类43个服务型党小组,年度累计开展活动340余次;实施“优秀文化传承育人工程”和“兽医文化创新育人工程”;三是构筑实践育人平台展实效。连续4年组织“强国有我、强农有我”全国涉农高校动医学子主题党(团)日,70余所高校1500余人参与;学院动物医学标本馆与行业单位联合建立“动物医学与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及实践教育平台”,获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四、使命担当,引领师生科技报国
党委班子牵头挂帅,带领全院师生攻坚克难,做农业强国“先锋队”。一是打造一流支撑平台,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新建海南全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研究中心,服务海南自贸港与乡村振兴;二是坚持“四个面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及成果。在重大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等领域国际先进或领跑,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1项;获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三是双创共建提升,校企联合研发攻关。成立“大北农科技专项师生临时党支部”,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合作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产品研发,首期9个项目经费近7000万元;四是立足国家需求,担当社会责任。运用畜禽疫病诊断中心、兽药安全评价中心、教学动物医学院等担当高校责任、服务行业发展。向党和国家提供重大问题对策性研究或建议11份,获中央办公厅、科技部等采纳。教学动物医院成为2022北京冬残奥会导盲犬医疗保障唯一医疗机构,由学院党委委员、“样板支部”党支书等带领青年骨干组成医疗团队,圆满完成任务。
动物医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三农、发展兽医事业,未来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造“一三一”支部工作法
着力开创“四色”树人新局面
——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党支部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6人,其中教授1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2人。
作为学校首批“样板党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党支部创新打造“一三一”党支部工作法,突出党建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统领”,发挥党员在思想、科研、教学引领作用,着眼全面提升育人能力与水平这一“核心目标”。
一、坚定信念,筑牢思想红色魂魄
党支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线上+线下”融汇,筑牢红色思想根基。发挥组织政治功能。对引进人才逐一谈话,把好政治关;严格落实教材建设、论坛讲座等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教师思想引领。支部成员担任“学科导师”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提升青年导师育人素养,获校级研究生思政重点项目支持。近年来,发展引进人才等教师党员2名,1名引进人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深化师生互促提升。党员导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建指导员,及时掌握并解决学生困难。强化教师党支部对学生党支部的示范引领,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联合建设生物标本馆首期“稼穑之志--生物标本文化创意墙”,打造校园文化和学院宣传的“网红”打卡地。共克时艰凝聚人心。支部成员驻楼值守,开展补充液氮、保全材料,小鼠饲喂,收集种子等工作;于舒洋教授《导师说》被教育部官方网站转载;参与“毕业生行李打包寄送”志愿活动,组建“同心车”志愿车队;与建大临时党支部共建,关心封控区学生身心健康,“多措并举,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主题党日活动获评2022年校级教职工“十佳主题党日活动”。
党支部强化学科交叉融拓,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优势,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种业振兴,开展生命科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新冠疫情、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及新品种培育贡献力量。近五年在《CELL RES》《PLANT CELL》《NAT COMMUN》等发表高水平论文134篇,累计影响因子约1162;74人次承担国家基础重点研发、自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累计经费1.34亿元。新增国家杰青1人,万人计划1人,新增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承担生物育种等科研专项,提升生物育种科技能力,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国家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大设施、教育部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贡献力量。
党支部聚焦新农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可持续发展。强化课程知识衔接,加强混合课程建设,推动数字课程发展。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校级优质课程3门、核心通识课程2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2项。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卓越育人研讨会”。获评2021年度校级“双融合、双促进”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精品项目2项。加强基层教学组织贯通型建设,开展教育教学常态化研究,主持市校两级教改项目8项,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组织优质教材建设,主编教材2部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参编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组织青年教师沙龙、名师引航等活动,新增校级名师2人,获评校级优秀论文指导教师3人、校级优秀班主任3人次。
党支部强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支部核心成员主持申报并获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参与“强基计划”实施与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启动新一轮本研培养方案修订;不断提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条件与辐射能力;支部成员担任国务院生物学学科评议组委员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推进生物学人才建设。指导本科生获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金牌,作为内地唯一入选全球Top10队伍,获最佳软件工具、新复合元件和生物元件组合设计3项提名;指导学生获全国生物学竞赛二等奖以上奖项6项,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问与猜想”成果二等奖1项,获北京市生物学竞赛二等奖以上奖励7项;指导学生团队获评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赛道“百强创业团队”;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市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2篇、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3篇;指导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国家奖学金23人,获评校级优秀博士论文3篇,市级优秀毕业生10人、校级优秀毕业生24人。
用最少的粮食,产最多的肉蛋奶
做好新时代百姓“菜篮子”的保障者
——记中国农业大学谯仕彦教授
谯仕彦,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4月出生,1995年7月入党,1996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务。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4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主持制修订国家/行业/团体标准6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等。
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动物营养“高精尖缺”人才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自1987年毕业留校工作执教35年来,他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大力推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改革,加快课程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学术修养的培养。承担本科生《动物营养学》、研究生《猪营养学》和《单胃动物消化道营养》等教学工作,教学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紧贴生产实际,多次获评优秀教师及魅力教师等荣誉称号,深受广大师生爱戴。秉承言传身教的理念,教导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围绕“四个面向”确立科研目标,引导学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精神,肩负起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关心爱护学生,在疫情最困难的时期,与支部成员共同开展多项帮扶措施,以学生健康为第一要务,保障科研工作有序进行。
二、探索科研成果产业化通道,畜牧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深入挖掘畜牧科技创新的潜力和瓶颈,同时大力推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推进畜牧产业现代化和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大豆抗营养因子(ANFs)是大豆蛋白消化率的主要制约因素。他率领团队以ANFs为关键切入点,深入解析ANFs对畜禽的危害机理,创建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使大豆主要ANFs含量降低90%以上,蛋白质消化率由70%提高至近90%。成果“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抗生素滥用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细菌耐药性问题,他及团队成员揭示了母源益生菌经乳汁垂直传递改善仔猪肠道健康和抗菌肽增强猪先天性免疫功能的新机制,研制饲用氨基酸、微生态制剂和抗菌肽等新产品8种,为我国畜牧业向“饲料禁抗、养殖减抗”方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品支撑。饲料工业标准是连接质量、安全、市场和效益的纽带,饲料工业的标准化建设支撑着养殖业的质量安全。他作为饲料工业标准国际化专家组组长,自2020年11月成立以来,带领专家组积极开展有关工作,推进我国饲料工业标准国际化进程,主持制修订国家标准6项。2011年组建生物饲料添加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饲用抗菌肽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微生态制剂、抗菌肽等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高效研发平台,培养了一批生物饲料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化人才,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个,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推动产能的新通道。
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攻克“卡脖子”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饲料粮安全事关粮食安全大局。目前,我国饲料蛋白质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达57%,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正是看到了我国主要蛋白质饲料原料-大豆严重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他将主要研究方向从降低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转为低蛋白质日粮技术研究,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积累,制定了低蛋白质日粮团体标准《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据农业农村部统计,仔猪低蛋白质日粮标准实施以来,配合饲料蛋白质水平平均降低了1.5个百分点,年均减少豆粕当量的蛋白质饲料375万吨。成果“新型饲用氨基酸与猪低蛋白质饲料创制技术”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成功突破了该技术的核心瓶颈,从根本上降低了我国畜禽日粮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要求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的组织下,低蛋白质日粮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畜禽饲料中豆粕占比从17.9%下降到15.6%;同时,玉米用量的上涨趋势也有所缓解。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已被列入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业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将继续列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在逐步推动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的同时,他将继续对标“动物精准营养”这一我国粮食安全整体的战略需求,持续深耕,“用最少的粮食产最多的肉蛋奶”。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一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学者,他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始终秉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目标意识和“科研助力农业强国”的责任担当,用教学、科研实际行动助力我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实现自立自强奋斗终身。
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深耕绿色农业产教一线
——记中国农业大学崔振岭教授
崔振岭,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12月生,2000年3月入党,2005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委员、院长,植物营养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现任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院长。
一、探索打造“党建+科技小院”新模式,带领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二、设计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让党旗飘扬在立德树人工作第一线
三、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有组织科研,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四、聚焦生产一线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勇于担当、敢于挑战,争做时代先锋模范
——记中国农业大学程永强教授
程永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10月生,1991年5月入党,1996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担任植物源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分会秘书长等职务。
程永强同志多年来一直从事粮食加工与功能食品开发方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主持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文章200余篇,第一完成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
一、不忘初心,铸魂育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食品人
作为党员,他红心向党、初心不忘,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墙,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勇于承担时代责任,深入党务工作一线,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统战委员的作用,团结凝聚广大师生力量,画出最大同心圆。他时刻不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食品人。
作为教师,他主讲三门课程。开设专业选修课《功能食品》和《发酵食品工艺学》,每年的选修人数都达到180人以上,成为学院的人气课程。开设全校通识课《食品防伪与鉴别》,培养本科生的基本素养,开拓眼界,深受学生好评。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累积培养近80名硕博士学生,活跃于高校科研和食品产业。他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德才并重,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五四青年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0至2021年培养的7名硕士博士中,6人入选校级优秀研究生毕业生,2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生申悦人,自主创业,2020年,创立“杭州加点滋味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天使投资数千万美金,成为预制菜行业的“黑马”企业,2022年,企业销售超过2亿元;2021届毕业硕士生周航,入职全国政协,目前在安徽省舒城县挂职发改委副主任,积极服务乡村振兴。2019年,他获评“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他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弘扬劳动精神,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才干、锻造品格。不断拓展校外资源,承担学生校外实习实践任务,负责的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实践基地入选2015年“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入选学校首批“十大”校外实践基地。近五年来,100余名学生在这里进行实习实践,助力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实现实践培养的目标。同时,他每年都承担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所指导学生获得多项省部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
二、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攻关产业瓶颈难题
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勇于开拓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在大豆精深加工与利用、食品功能因子开发、淀粉改性与利用以及精准靶向递送载体构建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坚,着力解决其中重大基础和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集成示范。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进交叉融合。在食品智造等方向上解决行业瓶颈难题,持续提升自主可控能力。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十四五”有关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方便主食食品规模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目前在方便主食质量提升、煎烙产品加工装备自动化、多谷物无菌包装米饭加工装备、新型液氮速冻智能化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三、躬耕乡村,砥砺前行,在实践中解民之艰
他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发展,向下扎根实践,倾心解决现实中的“真问题”,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砥砺践行。在多年来的科研工作中,始终把科研与食品产业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为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他在河南省睢县设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将成果落实到产业中,截止2020年,工作站支持的辣椒种植加工带动了1万余户农民脱贫,该县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县”。目前,已经指导建成投资近7千万元的辣椒加工厂,继续为该县的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他在身临其境中厚植爱国情怀,在躬行践行中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谋发展共享成果。2021年同广西农垦集团合作建立“中国农业大学明阳教授工作站”,针对东盟国家木薯种植、绿色加工、提质增效,与广西农垦及其越南工厂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在木薯淀粉深加工、功能食品拓展、传统食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积极建言建策,服务事业发展
他积极推进党建与学科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服务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作为学校党风监督员、第四次党代会代表、教代会代表、学校工会福利委员会主任、学院统战委员,他积极建言建策,充分履行职责,2020年获评学校教代会代表“最佳提案”奖。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树全国党建样板 守立德树人初心
——记中国农业大学孙艳争老师
孙艳争,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10月生,1991年12月入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临床内科大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临床兽医系教工与博士联合支部书记。
孙艳争同志长期奋斗在高校党建与兽医学教学诊疗一线,致力于党建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卓越兽医人才培养。2022年经推荐参加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曾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带领支部多次获中国农业大学先进党组织,通过校级“样板支部”验收,2022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一、坚定信念,七年夯基笃行不怠
自2016年担任党支书以来,他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夯实业务基础,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近三年两次获得考核“优秀”等次。
他根据支部师生融合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党员教育,确保教育有实效、学习有反响。他坚持支书带头讲党课,做到先学一步、带头一步,三年来支部党员大会和活动53次、专题党课11次;坚持“双周三”理论学习,承办学院“明德讲堂”、“党员先锋论坛”等,在支部内举办7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经典名言品读”主题党课。严格政治把关,做好政治吸纳,他坚持党员发展标准,团结凝聚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海归教师,党支部近三年培养教育部特聘人才项目获得者1名、引进国家“杰青”1名,均为中共党员。他牵头举办“宠物义诊暖人心 雷锋精神代代传”、“公益正当时 宠物义诊下社区”等具有学科特色的主题党日,多次获得校院两级“十佳主题党日”。
他担任中农教学动物医院副院长,2022年4-5月北京市疫情防控十分严峻,他每天早上带着“党员服务岗”名牌坚守医院门口,协调紧急手术,对慢性重症化疗病例逐一做好沟通和转院对接工作,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他说“我们做得多一点,就诊就安全一点;我们耐心多一点,误会就少一点,我作为党支书就应该第一个上!”
二、五级互动,打造党建育人新模式
他结合党支部师生联合的特点,拓展育人模式,增配一名高年级博士生党员为副支书,最大限度地组织师生,并探索形成了“五级互动”育人模式——即支部内师生互动、支部与卓越临床兽医培养项目互动、课程思政资源互动、支部内高低年级学生互动、支部与教学动物医院互动。
他主导支部内高低年级学生互动,发挥传帮带作用。高年级博士对低年级博士和支部指导下的临床系硕士生支部形成“传帮带”天然纽带,帮助低年级党员迅速融入支部生活和科研生活;与卓越临床兽医培养项目互动,在国内首创对标欧美国家的DVM(中美联合培养执业兽医博士)培养模式,由他牵头提议由教学动物医院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培养输送优秀兽医人才;课程思政资源互动,他与支部党员林珈好副教授牵头开办全系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诊断提升研讨会,打造有深度、有高度的课程思政模式,2022年支部牵头临床系申报校级课程思政5项,他作为重要成员参与校级思政研究课题《新时代涉农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三、踔厉奋发,“样板”引领服务国家与人民
作为党支部书记兼教学动物医院副院长,带领党支部积极促进医院“产、学、研”发展,作为国内排名第一的动物医院,树立行业标杆。他积极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合 双促进”,党建引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党建引领在一线,启航冬残奥会新征程。教学动物医院作为2022年冬残奥会导盲犬医疗唯一机构,经20余次冬残奥保障工作会议,广泛听取关于冬残奥会动物诊疗相关意见,集中优势力量,从人员和硬件条件两方面准备医疗保障工作。党支部与教学动物医院经过层层选拔,筛选出由他和党员李格宾副教授带队,26名政治表现良好、工作业绩突出、专业水平过硬、外语水平较高的青年骨干组成医疗保障团队,包括三支进入冬残奥闭环基础诊疗工作组和两支24小时留守中农大隔离治疗专用区内实施复杂诊疗工作的动物医疗保障组,一支由14名后勤人员组成的防疫保障组。通过国际重大标志性活动展现国家形象、展示学院、医院形象,为冬残奥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圆满完成冬残奥会保障任务,彰显了党支部和教学动物医院的责任担当。
宠物义诊下社区,科学服务首都人民。随着宠物知识的普及在家庭科学养宠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15年党支部每年多次到周边街道社区开展义诊科普主题党日活动,累计已走访服务周边街道社区14个,开展活动20余次,辐射社区群众10余万人,活动曾被“学习强国”报道。2022年7月,由他带队组织党员师生到海淀区西山华府社区为居民普及伴侣动物健康知识、义务查体,指导公众科学养宠、文明养宠,相关活动被央视《最炫农科生》节目收录报道。通过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使多个街道社区的居民们认识到文明、科学养宠的重要性,增强了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为首都居民的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
初心不改,青衿之志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发展
——记中国农业大学刘国世教授
刘国世,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4月出生,1993年4月入党,200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系主任。
刘国世同志长期奋斗在畜牧繁育的生产科研一线,曾获评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22年3月,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报道,打造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金名片”,他带领党支部获评中国农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教职工十佳主题党日活动等称号。
一、创新方法抓党务,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自2005年开展党务工作以来,刘国世在基层党支部、学院党委从事党务工作经历已有18年,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知广大基层师生所需所求,不断创新党务活动新方法、新形式。注重理论学习,党务水平求高。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学院党委理论中心组成员,刘国世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2020年12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参加了“全覆盖、双提升”师生共建党支部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思会”主题党日活动,刘国世作了关于“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思考主题报告,受到了郑富芝副部长高度好评。此外,他积极带领支部党员开展“两学一做”论坛、“传承科学家精神”、 “四史学习”等系列学习活动,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强化自身基础建设,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加强结对共建,打造特色品牌。对内加强与院内师生支部的交流学习;对外积极推进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党建交流,达到双共建共提升的目的;开展“导学双创”师生共建党支部育人试点项目,举办“师生‘零距离’导学畅谈会”成功申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并巡展。服务身边师生,勇担抗疫使命。面对疫情,带领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身作则、主动担当,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2019年被中国农业大学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21和2022年,带领支部连续2年荣获中国农业大学教职工“十佳主题党日活动”,2021年被中国农业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二、强化支部政治功能,积极参与学院建设
着力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增强支部党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强化支部政治功能,在人才引进、推荐评优、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育人大纲修订、师德师风考核等工作上把好政治关,发挥党建工作的全方位引领作用。以本系楼宇文化建设为抓手,增强党支部凝聚力,组织设立“安民董伟教育发展项目”,号召校友共捐款40多万元。更新动科楼二楼“动物繁殖与发育科学系”楼宇文化展区,竖立安民教授雕像,宣传安民教授爱国奉献精神,增强系内师生文化认同感。
三、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课程思政建设
为突破思政、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瓶颈,刘国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致力于“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将思政教育融入了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1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获学校首批“双融合 双促进”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精品项目。创办“繁研荟”学术交流平台,发布研究生文章30余期,分享百余篇国内外繁殖学领域研究新进展和人物事迹,激发广大师生科研热情,增加其使命感和责任感,推进党建育人载体建设。近年来,获得课程思政项目4项,连续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第四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井冈新秀”称号。指导研究生“校级十佳优秀博士论文”2人,北京市、校级优秀毕业生12人。
四、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党建搭台,融合业务双促进
探索“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新模式。刘国世积极与内蒙古草原宏宝食品有限公司基层支部对接,成立了我国首个羊科技小院——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羊产业科技小院,2022年受邀参加央视“焦点访谈”专题采访,成为宣传农大科技小院特色“名片”,指导科技小院师生开展“海南黑山羊林下养殖”产业项目获得“海南自贸港创业大赛(三亚赛区)二等奖”、“无抗小分子物质褪黑素功能性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总决赛二等奖。推动“产学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带领党支部组建科创中国“畜牧科技服务团”,邀请国内60余名畜牧专家到呼伦贝尔市开展调研、指导、座谈、培训,4次参加三亚、巴彦淖尔、呼伦贝尔市科创中国交流汇报,并组织召开了科创中国“呼伦贝尔产学融合会议”,为畜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言献策。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中国农业大学百年不变的追求,也是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的使命寄托。刘国世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的优秀学生和农业人才,肩负起“种业振兴”的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经世致用,厚植情怀
——记中国农业大学苏保忠教授
苏保忠,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1970年8月出生,2004年4月入党,1991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
苏保忠同志累计从事党务工作十余年,无论从事什么岗位,都能够以扎实的作风、负责的态度和创新的意识,恪尽职守,尽心履责,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高校教工党支部“1+1”师生双融双促工作方法和路径,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党组织赋予的党务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为践行“解民生”和“育英才”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获评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带领党支部多次获评中国农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教职工十佳主题党日活动等奖项。
一、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他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历次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多途径宣传中央会议精神和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在理论学习方面做表率、树榜样。
工作之余,他还积极参与北京2022年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学习,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技能,强化政治觉悟和坚定信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引领农经系教工党支部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学院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认真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
他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注重建章立制,能高效引领和规范党支部的各项工作。通过明确分工,增强了支委会的执行力。通过合作补位机制,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结合农经系教工党支部专业特色,认真落实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2022年8月,响应学校党委号召,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师生支部联合开展“中国这十年·农业农村发展”暑期调查主题研讨,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2022年教职工“十佳主题党日活动”。
三、厚植爱农情怀,服务乡村振兴
他有强烈的“三农”情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2023年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的殷切嘱托,积极带领全系教师,与本专业学生党支部开展共建,探索教工党支部“1+1”师生双融双促工作方法和路径,以师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带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及社会服务的提升,最终转化为“强农兴农”的具体实践。
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结合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实际,依托农业经济系教师专业优势,他带领党支部牵头组织了学院党委联合国农研究院面向全国一百个农村党支部(覆盖19个省)公开征集引领乡村振兴面临突出问题的活动。在来自本、硕、博学生党支部的60多名学生联合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以农经系教师为主的15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征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逐一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最后将专家的回复函以特快专递形式直送到每一名村支部书记手中,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
这次活动,引发多方反响,他组织相关专家并依托国农研究院撰写了5篇“政研要报”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呈报,以期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四、发挥示范作用,奉献热情活力
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始终牢记党务工作者身份,严于律己,不计得失,率先垂范,热情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年轻教师的朝气和活力。
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他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带头开展思政课程教材的修订和编写,积极申请承担研究生院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邀请年轻教师一同参与,推动了党建工作和本系中心工作“双融合、双促进”。
在推动教学科研发展上,他积极参与国家中农办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多部门委托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年度评估研究等国家战略性课题之中,收到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的专门致谢函。同时,他还积极营造氛围,鼓励和动员青年教师多形式参与科研项目,为申请和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老师提供帮助和支持。目前,本系两位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在研的两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带动了近20位农经系教师和博士后人员参与。两名青年教师参加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先后在北京市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在学校抗击新冠疫情战疫中,他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响应学校工会和学院党委号召,两次主动带头报名担任教师志愿者,为抗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江荣风同志事迹
江荣风,男,中共党员,福建漳州人,1963年11月10日出生,2022年11月19日8时10分在云南大理因工逝世。
江荣风同志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1986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线耕耘,长期从事土壤测试、养分管理和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测土配方施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起,作为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长期奔波全国各地,为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做出突出贡献;2016年起,担任曲周实验站站长,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基层一线,为地方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和县校合作做出突出贡献;2021年起,参与创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长期驻扎古生村科技小院,为洱海科技大会战付出了最后的心血。曾于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江荣风同志爱岗敬业,奉献科学,长期坚持植物营养与农化分析科研和学生培养,奔波于测土配方施肥科研与生产第一线,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2005年起,积极投身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二十余年如一日,作为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秘书、副组长,参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培训教材编制和全国技术培训、巡回指导,开展施肥基础数据审核,田里跑、地里忙,打土钻、数麦穗,事事冲在前面,大江南北留下了他的脚印。2006年,为了推动给西藏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海拔3900多米的日喀则,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坚持开展技术培训、田间操作演示,他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所有学员。
江荣风同志不忘初心,心系三农,牢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校训,甘当曲周精神的传承人。2016年以来,江荣风同志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曲周实验站全体教职工以及科技小院研究生,长期扎根生产一线,把农业和农民装在心里,手机里装着20多个与村民联系的微信群;与农民打成一片,把研究做在农民田里,把论文写在曲周的大地上,他的汗水洒在了曲周的麦田、果园和育苗园,身影经常出现在农家炕头与田间地头。他热情服务乡村振兴、推动绿色发展,被评为县里农业科技服务先进个人;他心系三农、心系百姓,积极投身产业扶贫、技术扶贫、精准扶贫,鼓励师生依托实验站和科技小院,探索精准扶贫新途径,形成“一站联一县”、“一院帮一村”、“一人助一户”的对口帮扶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新模式。他关爱学生,不遗余力推动科技小院发展,为知农爱农新型研究生培养大量心血,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留在曲周与同学们和乡亲们共度中秋佳节,赢得了学生的尊敬,推动科技小院由曲周走向全国、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报道百余次,引起较大社会反响。但他个人始终不求名利、甘于奉献,在优秀教师、人才项目等的推荐申报过程中,他总是强调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青年教师。
江荣风同志热爱祖国、情系绿水青山。他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2021年以来,长期驻扎在大理古生村,全身心投入到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的创建,积极组织、协调全国专家,投身科技创新与示范、科普惠农等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长年不休,带病工作,呕心沥血“洱海科技大会战”。在古生村的225天里,他用双脚丈量了5千多块农田,走访了1500多农户,解析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破译农业绿色高值难题,打造可复制推广的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大理模式”,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洱海保护和农业绿色转型的工作上,日夜操劳,殚精竭虑,每天早上6点多钟在古生村生态廊道或田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用手机记录洱海的水质情况,经常不顾身体劳累体与古生村的学生们讨论工作到深夜,却没有时间照顾在北京住院的妻子。他经常给同事和学生们说“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是要真正的让农民用起来、富起来”,他心中装满了洱海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洱海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深耕于苍洱田间地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2022年11月,云南大理州委、州政府追授他“洱海卫士”称号。
供稿:党委组织部
供图:党委组织部
视频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孟祥慈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