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常怀赤子之心,浇灌稼穑之花:农学院党总支原书记朱家园老师访谈

2022年09月09日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学院文化,讲好农院故事,农学院自2021年启动了“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资料采集工程,通过采访和资料收集的方式,记录“五老”的求学故事、科研故事、育人故事,在学院、学校的亲历、亲闻、亲见。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微信公众平台特推出系列报道,展示“五老”风范,激励学院师生以更加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事业发展。

朱家园(1937——)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朱家园,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离退休党委第31党支部书记。1937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1961年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在学校从事党政工作。历任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党总支秘书、学校党委组织部干事、机关党总支副书记、农学系党总支书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务。1990年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德育先进个人,1993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农大人奖”,同年享受政府津贴,1997年退休。2005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19岁的朱家园

朱家园,1937年2月出生于浙江嘉兴。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代名词。1956年,他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前身),从此在农大这片沃土上默默耕耘六十余载。

家中遭遇变故

在嘉兴嘉善的城西,朱氏一家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着。因祖上家境殷实,所以尽管时局动荡,朱家园仍能够接受教育。

1949年4月中旬,父亲因旧疾复发去世。母亲农民出身、没有文化,无法经营自家的饭馆产业,家里的生活一落千丈。在这期间,母亲为了能够养活家里三个大孩子,相继把小妹妹和两个双胞胎弟弟送人或者送进了育婴堂。1950年,母亲领着大弟弟和妹妹回到娘家——干窑乡黎明村。

“伙食费”问题贯穿初高中

初中阶段,学校不仅有减免费、助学金,就连住宿费都免了。那时只需要每个月回家拿米交食堂就行。即使这样,他还差点因此辍学。1952年,初二下学期的一个星期天,他回家拿米交伙食费。好心的邻居看他们一家生活太困难,劝朱家园的妈妈让孩子去做工并帮助联系到了一个窑厂,于是第二天就没有返回学校。

1999年朱家园(左三)携全家看望蒋明治老师

他回忆,幸亏班主任蒋明治老师来到家中给母亲做工作、并向学校提出贫困申请,使得他不用交伙食费也能够继续读书,也是在那个时候朱家园递交了自己的入团申请书。

高中阶段令朱家园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因为交不起伙食费,他向学校写了数不清的欠条,翻开他的日记本还能够清楚地看到记录详细的一笔笔欠款。

直到毕业,他也未能还上这笔欠款,学校也再没有要求还过。这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让他渐渐地产生了浓烈的报恩思想。

毅然选择学农

谈及为什么选择学农,朱家园说自己是农村来的,就要上农业大学。那个时候看过很多关于大草原的小说,也向往着“风吹草低见牛羊”,于是他就把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排在第一位。

1957年朱家园(第一排左二)与杭高考进北京上大学的同学们游北海公园

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朱家园在家第一次参加了“双抢”(抢收早稻,抢种双季稻)劳动,正是在这期间他接到了影响未来人生发展轨迹的北京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书。

他清楚记得,1953年8月20日,他回到杭高与考上北京高校的同学集合时发现,老师和同学已经帮助申请了免费的火车票。学校老师和同学还凑了一笔钱,让朱家园能够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求学。

大学5年,因为有了冬衣补助、甲等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朱家园生活上有了保障。大学5年期间,家里只寄来过十元钱和一双姥姥做的鞋。此时他愈发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顺利上大学,是因为党和国家的关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大学期间全班同学的合影(第一排右三为朱家园)

大学学习和留校任教

大学期间,赶上学校响应“到农村去,到艰苦地方去锻炼成长”的号召。朱家园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乌兰县下属的一个公社牧业队下放锻炼了一年,协助当地建立绵羊改良配种站。

青海下放结束时的合影(第二排左一为朱家园)

1961年,朱家园前往黑龙江参加生产实习。先后去了“八五一”、“八五二”、萨尔图草原、吉林德惠、辽宁盘锦等农牧场实地考察生产情况,历时三个多月,从乘火车、汽车、马车、坐爬犁,游转了东北三省许多农场。这些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锻炼和考验。

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看了很多书,图书馆里总是能够看到他享受阅读的影子。其中吴运铎的自传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对他影响最大,他被书中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吴运铎为兵工事业奉献自己一生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读后与同班的同学说“我愿意做吴运铎这样的人,要学习他这样的品格,把一切献给党。”1960年,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他说,党培养了我,是党领我走上人生之路,是党指引着我爱人民、爱国家,必须用一生来回报党。

大学毕业前夕全班同学的合影(第一排右一为朱家园)        

1961年,大学毕业后,朱家园留校任畜牧系的助教。参加工作之后,他仍未放松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坚持好好学英语,注重培养自己的农业科学国际化视野。

朱家园还兼任一个学生班级的班主任。在一次写思想汇报中,他分析了自己在业务和管理工作中两不耽误、互相促进的思路和做法。后来回忆时他说,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段经历,所以上级认为是个可培养的苗子,不久便开始让他“双肩挑”,既不脱离教师岗位还兼任系党总支秘书。

组织部工作了近二十载

从1964年10月到1983年10月,朱家园在党委组织部工作了近二十年。

这二十年,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农大搬迁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但无论是文革期间清理阶级队伍复查工作还是改革开放后纠正冤假错案,朱家园都能够认认真真对待上级分配的每一项工作。

在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七年间,他参与了纠正冤假错案的全过程。上至学校领导、教授,下至学生、学校食堂工人,他为这些受到冤屈的人逐个做落实政策的一件件具体工作。一直到1983上半年完成这项工作,当时组织部落实政策办公室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从实际出发 做好工作 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

1983年,初到农学系任党总支书记的朱家园,看到的是拨乱反正后刚刚恢复秩序的场景。系里工作千头万绪,他认为要想抓住问题的核心,首先需要从摸清情况着手,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

1985年与农学大专班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右三)

他先后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跟系里的老师挨个谈话。经过深入地了解情况,朱家园发现,问题大都是因为文革或历次运动以及与此相关的遗留问题所致,还有一些是学术观点不同、业务工作方式方法问题等矛盾引起的。如果不能够顺利解决,短期内会给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严重不利影响;长期来看,在当时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迅速恢复秩序,很可能给学校乃至国家农学学科发展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有问题就去解决。无论是对曾遭受错误批判的当事人进行安抚、还是要求曾错误批判别人的人承认错误、谈心交心,抑或是解决因历史原因导致的家庭不和或教学科研工作中的矛盾,他都亲自出面,与多方谈心交心,做团结工作。

1989年毛中振奖学金颁奖会合影(第一排右二)

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农学系在原有教研组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合理的分工和组合,形成了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单元。这其中老中青各显其能,逐渐展现出一种新气象,农学系老师们的心又被拢到了一起。

朱家园认为,来到农学系主要工作是调动全系在教学科研、培养学生诸方面团结一心,共同开创新局面。这其中,党总支和总支书记应该是这项工作的核心。

善于“搭班子”

朱家园在担任农学系党总支书记期间,与王树安“搭档”时间最长。关于“吨良田”的设想,王树安也和朱家园谈心过多次,朱家园每次都能够给予王树安一些具体的意见,尤其是挑选业务骨干组建团队、创立“教研本”协同创新等方面。朱家园也经常向王树安请教教师队伍建设、教研组建设等一些具体问题。两人常常聊工作聊到深夜。学校有关部门和一些老师评价农学系总支书记和系主任工作配合默契。

1990年北京农业大学85周年校庆

朱家园曾说,搞农学我是门外汉。但他能够悉心听取业务专家的意见建议。各个研究小组的搭建、教师职称评定、研究生留校任教等最需要做工作的事情,他都能够尽善尽美地协调好,为了能够尽可能帮助科研人员专心搞业务工作,朱家园还多次带队前往吴桥、曲周实验站开展实地调研、听取现场工作汇报、积极献言献策。

1992年为日本学者赠送礼物(左一)

凝心聚力抓改革

看着系里教师队伍年纪越来越大、多年也没有年轻教职工的补充,朱家园采取“一师一策”的方式在系里逐步推开退休制度,有力保障了农学系师资队伍新老交替和发展稳定。

1993年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左一)

朱家园在系里支持、推进和完善的另一项重大改革就是针对本科生教育的四段式实践教学法,主要包括课堂和实验教学、科研训练、生产实习以及撰写毕业论文和学位答辩四个要素。他说,四段式实践教学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了解前沿科技水平和生产实际,增强学生“教民稼穑”的情怀。

1993年,因工作业绩突出,朱家园荣获北京农业大学首届“农大人奖”。朱老师说,他更看重的是当年全校十个“农大人奖”,而农学系竟占了三个。

获农大人奖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朱家园在担任党总支书记期间,总能够融入学生当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他长期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生无小事。

1996年在学生毕业联欢会上的合影(第一排左三)

在获“农大人奖”的奖金时,他用一部分奖金给学生购置团建设备。也正是因为他对学生的真情,换来了学生对这位书记的关心与认可。1997年,植物遗传育种班的学生给朱家园过了人生当中第一个生日,朱老师说他终生难忘。那一年朱家园60岁。

退而不休,老有所乐

2000年退休后,他一直也没有闲着,先后参与了农学院关工委工作、参加太极拳活动、书画社活动,还担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党支部曾获“中国农业大学先进党组织”,他本人曾荣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荣获中国农业大学关工委先进工作者(左一)

农学院成立分关工委以后,朱家园长期担任关工委委员,不仅参加学生党支部的活动,还经常开展学生党员教育活动和与新党员谈心谈话。

他还长期资助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学生上学。从小学开始,资助到初中毕业。不仅仅有物质上的支持,他还多次给资助学生写信,勉励他们努力学习。

朱家园经常出现在学校举办的爱心捐款或者资助贫困儿童读书、抗险救灾等捐款活动。他的想法很简单,国家给他的钱,他花不完就还给国家。

2008年在奥林匹克广场表演太极拳

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朱家园,仍然不肯闲着,时刻关注着农学院的发展。每年学院新教师入职,他都会主动跟年轻教师交流,叮嘱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党100周年之际,他手写了一份3500余字的思想汇报,在文中谈起大学毕业60年来的工作,他用“服从需要、努力工作”八个字做了总结,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


总策划:张远帆

监制:胡云

指导教师:张莹

采访小组组长:杨勇琴

采访小组组员:郑楠楠、周白雪

视频:曲越(离退休党委)、段博巍

编辑:李杨

责编:于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