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旧版回顾

中国农业大学: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间”

中国科学报 2018年11月0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出门就是盐碱地,满眼都是白花花。生个娃儿浑身盐疙瘩……”舞台上,农民们悲怆的控诉,道出了黄淮海地区2000多年的历史难题——土地盐碱化。

治碱专家来了一拨又一拨,农民们近乎绝望。直到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教授郑元辛到来,采用“浅井深沟”方法,运用以水带盐的方式将耕层中盐离子带走,土壤才得以恢复生产力。至此,告别白花花盐碱地,迎来了农业绿洲。

由河北省曲周县排演的大型豫剧舞台剧《天绿》,讲述的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中国农业大学老一辈科学家改土治碱的真实故事。

10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曲周)启动仪式在曲周举行。这一天,代表了一个新起点。

绿色发展是第二次创业重头戏

就像舞台剧中演绎的那样,改土治碱成功后,党支部书记小荣号召乡亲们用400亩地留住北京农大的教授。

如今,中国农大的教授又利用当地政府无偿提供的300亩长期定位试验田,把更新的农业科技带进千家万户。

车行驶在300亩试验田中,田间纵横交错,头顶有无人机飞过。不时有高产高效率农业生产体系、土壤质量提升、养分综合管理、食品营养强化、免耕、双季玉米等新技术应用映入眼帘。

今年7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3个月后,启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曲周)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第一次创业——黄淮海改土治碱解决的是农民的粮食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绿色发展将是第二次创业的重头戏。之所以选择曲周,除了历史上的合作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要把它打造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样板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解释,把曲周打造成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县,进而把华北打造成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样板,是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绿色发展作贡献。“从国际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在曲周开展的旨在推动小农户为基础的县域农业绿色发展探索成果,也可为东南亚、非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示范。”

而这300亩试验田正是改革的“先行者”。2006年,中国农大对曲周实行全产业链调整,力图在粮食安全、资源高效、环境友好上发力。如今,曲周县的粮食产量高出全国平均产量30%,水肥利用效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下一步的重任是,环境友好。

期盼远不止三位院士从这里走出

舞台剧中,个子不高、对治碱无比执着的“郑元辛”,其原型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两院院士石元春、中国工程院院士辛德惠各取名字中一字的合称。

记者一行拜谒了辛德惠的陵墓。1999年辛德惠去世,根据其遗嘱,骨灰葬在曲周实验站内一处树林中,周围松森柏翠,见证了老一代科学家的风骨。

实验站北边不远处曾是盐碱灾情最重的张庄土地。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改土治碱。以辛德惠、石元春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投入紧张的治碱工作,于1974年在张庄村边一片寸草不生,被农民称作“飞机场”的重盐碱地上获得了小麦的丰收。1972年至1978年,当地粮食亩产量从79公斤上升至500公斤。

1993年,该项目因在推动解决当年国家面临的粮食安全“内忧”问题上做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如今,曲周实验站已经走过45个岁月,其间先后走出石元春、毛达如两位校长,石元春、辛德惠、张福锁三位院士,为学校、地方培养100多名教师、300多名研究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多项。

在站内快速测试实验室中,中国农大农业资源利用研究生何姣姣为记者讲解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使用。“传统方式几个人一天做70多个样品,且危险较大。如今,一天一人可以做200多个样品,短短十几秒就能获得更多数据。”这让她对建立现代农业大数据更有信心。

“农业的特点就是要走进田间地头,有造诣的科学家更是长期扎根一线。曲周模式曾发表于《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写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成为全球小农户学习的典范。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曲周实验站走出来的院士,远不只是这三位。”孙其信自豪地说。

实现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小院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与实验站仅一墙之隔的农民田间农业技术没有应用起来?”这曾经是中国农大教授心中最大的疑惑,直到2009年,他们开创了“科技小院”,帮助农民解决了“最后一米”问题。

如今,科技小院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

记者再次来到王庄科技小院,已是旧貌换新颜。随着曲周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小院关注、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它不再是今年年初记者第一次造访时的那副模样。

科技小院的主人、中国农大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赵向阳向记者展示了小麦、玉米秸秆生物质燃料块、石磨面粉等绿色农产品。“一专多能、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在这里,赵向阳不只是学生,还是农技员、培训教师、支教教师、创业者以及晚会主持人。

在相公庄的村口,记者看到中国农大植物营养专业研究生贺敬芝正在和苹果园主人张景良讨论诱虫袋、蚯蚓粪的使用问题。“诱虫袋在山东等地使用多年,我们在其中起着农技推广的作用,而蚯蚓粪是我们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实现‘减肥减药’的一项尝试。”贺敬芝说。

几乎每年,这儿的学生都有相关论文产出。她指着果树下铺着的反光膜,“我师妹正在这里开展‘不同反光膜铺设时间对果实外观质量的影响’研究”。

一旁的张景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道:“果实长得好,真是离不开农大学生(指导)。”

记者了解到,中国农大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均要到地方实验站、科技小院进行实践学习,为期长达一年以上。从2017年起,新教师入职培训也安排在曲周。

就在不久前,科技小院荣获“国务院脱贫攻坚奖”。以王庄为代表,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全华北的平均水平高出20%。这不单是一个小院的胜利,也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希望之光。

《中国科学报》2018年11月6日第6版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