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研究丨四个优势!大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工作 2022年07月1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由于人数众多、理念新颖、文化素质高、精神力量强、充满志愿情怀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与乡村振兴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有效契合。

▲厦门大学“青选至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深入茶园调研

用先进理念引领文化振兴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振兴。大学生在思想文化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优势,可以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带动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智慧。

打破陈旧理念,为乡村更新观念、传播知识。大学生是最能接触到新理念、新知识的群体,他们能与时俱进地为乡村更新观念、传播知识。例如,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乡村振兴有我们”队前往广东省化州市笪桥镇柑村,用收集问卷和走访调研的方式,了解当地村干部和村民对于生物质燃料的认知和态度,掌握柑村村民对农副产品资源的利用情况,为后续该村进行生物质燃料识别与原料采购的C2M模式安排打下基础。队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为村民们进行了碳中和知识普及,增强了村民减少碳排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识。这就是发挥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知识导向作用,用科普的方式引导当地村民接受新理念,让村民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自觉落实碳中和行动。

传播主流价值观,推动先进乡村文化建设。大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行动,能推动主流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在基层传播。例如,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寒假开展了以“普法为民家乡行”为主题的寒假返乡普法宣传实践活动。该活动一共组建了12支普法宣传队伍,成员都是法律事务专业西藏班和青藏班的大学生。成员经过专业老师的“云指导”,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入藏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将法学课堂开设到藏区牧民的身边,宣传和普及了民法典及其他法律法规。在这些大学生的帮助下,藏民得以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间接为农村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用专业技能服务产业振兴

青年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是服务乡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大学生志愿者发挥其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更好地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实现侧重式帮扶,推动乡村因地制宜发展重点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大学生可以基于自身专业优势,结合乡村发展特点,给予科学指导和有效规划,侧重帮扶乡村重点产业发展。如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香缘志愿服务队开创的“扶药直上——中药产业助力塌陷区乡村振兴”品牌项目,在江苏徐州、河南温县的多个乡村开展。为解决这些地区因煤矿开采使土体坍塌导致无人耕种的问题,志愿服务团队提出“药学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以中药产业发展为主体,探索塌陷区乡村转型新模式。团队成员皆为徐州医科大学医药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对口帮助该地产业振兴,避免了“揠苗助长”。

组建专业互补团队,最大化对需当地产业发展。由于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年轻人外出现象普遍,农村人口趋向老龄化,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在乡村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的出现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上述的侧重式帮扶,大学生通常还会以团队的形式组建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如四川农业大学的“玉豆混合青贮饲草罐头——解决藏区牦牛饲草的公益项目”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自农业、管理、经济等多个专业,以解决藏区牦牛冬季缺料少质为目标,助力四川三州地区产业振兴。该团队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群体优势,为解决藏区牦牛饲草问题提供了多角度、较全面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四川农业大学医学院国医卓牧先锋队成员进行中兽药科普

以科技帮扶农业创新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推动农业的发展,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农民在技术发展上需要帮手,而熟练运用科技工具并具备相应知识的大学生就可以充当这一角色。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持,给农村农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凭借高校科研优势,助力生态农业发展。高校科研队伍具备科技创新优势,能在帮助解决产业技术难题的同时,助益当地生态发展。比如,有些地方农民对土壤知识了解不深入,当土壤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准确判断,大大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扬州大学首创“土壤医院——科技支农”服务项目,以修复农业耕地土壤、减少污染元素向水体转移为目标,面向江苏等地提供专业的土壤诊断和改良服务。该项目凭借扬州大学农学、环境生态学等科研优势,以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校乡连接的桥梁,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土壤问题,同时改善农村农业科技薄弱的情况。

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共享农业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数字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让互联网技术为“农”所用,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前往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进行帮扶。西乡是农业县,科技文化水平低,再加上当地种植、养殖、旅游等龙头企业较多,志愿者团队提出了特色“互联网+共享农业”发展模式,借用互联网技术帮助打开农产品市场。学生们既帮助农户线下推销农产品,又通过寻访了解当地电农商铺的发展情况,采用“共同指导、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自主开发网页和微信小程序,利用互联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助推当地农产品销售,也推动了西乡县共享农业的发展。

投身支教助力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基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避免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切入点。在大力支持教育扶贫的背景下,教育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必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来,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艺术团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跳动

依托线上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整合。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儿童基数庞大,再加上乡村教学资源相对欠缺,大多数乡村学校基本上都承担着过量的教学任务,常常采取“大班化”的教学方式。在“一对多”的教学安排下,学生的差异常被忽略,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青岛大学“七海公益云支教”志愿服务团以助力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促进教育公平为主要目标,开创线上教育平台,招募高校学生为乡村提供相应支教服务。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运用互联网直播技术,免费为乡村学龄儿童提供优质教学服务,不仅助力解决了城乡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而且为后疫情时代的支教活动提供了重要范式。线上支教可以快速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实现“一对一”的双向平衡教育形式,能有效针对学生差异开展教育活动,满足教学供需平衡的要求,对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

助力形成校地合作发展式教育扶贫体系。过去,乡村教师常常因为待遇、发展、工作环境等问题流动性较大,导致不少乡镇地区的教师数量较少,能长期坚持的更少。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创立“旦行西望,支心扶志”项目,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通过“教学、文化、家访、资助、宣传”“五位一体”教育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际,由大学生志愿者继续坚守乡镇一线,承担所支援学校的大量教学任务,有效填补了西吉县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同时,志愿者也将复旦大学先进的教学资源引入支教地,为当地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为乡村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扶乡村教育的贫”。在支教团的帮助和影响下,受援地的教师队伍得以充实,孩子们可以通过上学完成自己的梦想,也为当地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入了动力。

(作者张晓红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伊芸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7月上刊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