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1日,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在2版以整版篇幅推出专题报道《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报道6位干部群众受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鼓舞坚定信心、拼搏进取。其中在头条报道了我校硕士研究生高铭阳的反响,本次报道由新闻中心、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联合人民日报共同策划。
本报记者 吴 月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这让在宿舍聆听新年贺词的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高铭阳备受鼓舞。
“粮食获得丰收,也有我们科技小院学生的点滴贡献。2023年,我在吉林省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驻扎了200多天。我们观察到,老乡们更多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高铭阳说。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指出,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播种、取样、测产……在梨树玉米科技小院的7个多月里,高铭阳经历了玉米从播种到丰收的全过程,写下的160多篇小院日志,记录了作物的茁壮生长,也见证了自己的点滴成长。他深入梨树县刘家馆子镇龙山村,和老师、同学一起开展玉米促根壮苗技术相关研究,促进实现增产增效。
梨树玉米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开展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2023年,师生们开展了两场田间观摩会,与当地的农技推广站等合作,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
下地种田、吃住在农村,苦不苦?“在农村当然要比在学校苦,但年轻人就要‘自找苦吃’。况且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多了,天气虽然寒冷,但农户家的大炕是热的、老乡的心也是热的。”高铭阳告诉记者,梨树玉米科技小院的同学们把“自找苦吃”用作微信群名,“新的一年,我要继续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治学问、练本领,努力为农业强国建设作贡献。”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