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4月17至18日,我校与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国际能源署生物质能中国组、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委会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奋进碳时代,构建新生态”的“第四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有机固废资源(能源)化利用科技装备展”在京召开。
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政府代表,倪维斗院士、石元春院士、杜祥琬院士、谭天伟院士等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以“线下+线上直播”方式,围绕生物质能创新发展,助力双碳构建生态,展开深层次探讨。副校长杜太生出席并致辞。
杜太生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方热烈欢迎海内外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出席第四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他简要回顾了老校长石元春院士和程序教授二十年前发起国家”农林生物质工程战略“和学校建立校级生物质工程中心,组织作物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开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研究,并创建全国第一个生物质工程本硕博培养体系的过程。杜太生指出,学校高度重视与生物质产业界的融合,在国家生物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行业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生物质能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在国家”双碳“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农业大学愿意一如既往地与国际同行共同推进行业进步,积极利用与国际能源署(IEA)合作举办的各类国际会议,搭建全球生物质能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同行加强、加深、加紧协作关系,共同筹备申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立国际联合创新平台、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机会,加快生物质行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老校长石元春院士与程序教授联合做了题为《双碳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生物质自身在原料特性上存在先天性的能量密度甚低、质量密度低等缺陷,导致原料的收、集、运困难和高成本、转化路径受限(品种太少)、效率低下等。通过提高生物质的能量密度、对煤化生物质直接利用及其衍生的生物基合成气平台、煤化生物质进一步转化为生物基等举措,可以推进生物质产业的“原料革命”。
我校生物质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朱万斌教授主持了”生物天然气(沼气)分论坛“,我校农学院崔宗均教授、袁旭峰副教授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4月19日下午,第四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圆满结束。现场签到达800余人,在线直播观看人数达5000余人。
供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供图: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