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为聚集林学、生态学和遥感领域专家进行交叉学科对话,探讨植被碳汇监测前沿进展,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与可持续发展,在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的支持下,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农业农村地理信息工委会承办的第一届“遥感助力森林碳汇精准计量国际交叉学科论坛”近日在我校土地学院隆重召开。
此次论坛关注国内和国际前沿进展,分享全球碳汇知识与实践经验,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来自丹麦、韩国、利比里亚、尼日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和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家参加了本次论坛。现场嘉宾及观众逾100人,线上直播观众超过1000人,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芦晓鹏等领导到场出席。
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际处副处长曾也鲁主持。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秘书长王长林致开幕词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ISDE即将举办的相关国际会议。
在论坛上半场,哥本哈根大学地理系副教授Martin Brandt介绍了单株树木碳储量制图的相关工作,首尔国立大学Youngryel Ryu教授介绍了利用大模型评估碳通量的最新进展,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员Alvin Tian进行了题为“AI和遥感技术:重塑自然解决方案的市场信任”的报告。
随后,几位专家针对碳汇计量标准做报告。由Alvin Tian研究员主持以“自然类碳汇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为议题的圆桌会议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与会嘉宾畅所欲言,来自腾讯、ACT 中国和博雅智慧等科技企业的代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为未来潜在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论坛下半场更多地关注前沿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介绍了估算地上生物量和碳汇的前沿技术和案例。现场与会专家与学生们积极提问,与青年学者交流科研心得,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探讨学科前沿问题,为学科发展赋能。
论坛最后,曾也鲁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论坛为业内专家和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碳市场还在初步发展阶段,碳汇精准计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未来,论坛将不断完善机制,使其成为学术交流、学科发展的强劲引擎,为学科的国际化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供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供图: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