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 | 张福锁院士团队刘学军教授课题组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合理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大气环境问题,人民群众改善空气质量的呼声尤为强烈。自1990年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2010年后,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关注逐渐转向活性氮(Nr)污染和细颗粒物(PM2.5)。《大气十条》等系列政策的印发实施,显著推动了多污染物减排,促使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在此期间,部分重大国际活动在我国成功举办。为持续“蓝天”效应,我国政府在活动周期内启动了严格的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包括暂停多数工业活动、减少机动车行驶等,在保障空气质量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其经济成本高,同时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长期污染防治政策行之有效的情况下,短期临时管控措施开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值得讨论。

NC新闻.png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刘学军教授团队基于全国氮沉降监测网络(NNDMN),以大气氮沉降和PM2.5浓度为评价指标,分别从日尺度和年尺度评估我国Nr污染时空变化,构建了包含2011-2020年间近60个监测点、4万多条Nr样本数据,以及奥运会等4个重大国际活动期间PM2.5及其前体的综合观测数据,创新性探索了短期应急措施和长期减排政策的权衡关系及协同作用,量化了我国Nr排放和氮沉降之间的源汇关系,揭示了在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下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潜在挑战。成果以《短期管控和长期减排相结合可持续改善中国空气质量》(Combined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mission controls improve air quality sustainably in China)为题,于6月17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研究发现,重大国际活动期间(2008年奥运、2014年APEC峰会、2015年阅兵)实施的短期污染应急措施,极显著地降低了气态前体物和PM2.5浓度(除大气氨,NH3);然而在短期措施解除后,污染物浓度迅速反弹至活动前水平。相比之下,相对宽松的短期措施(2017年“一带一路”峰会),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下降和反弹均不显著。以大气氮沉降和PM2.5浓度为评价指标,研究进一步评估了长期减排政策的有效性。2012年至2020年,北京PM2.5浓度持续下降了54%;全国大气氮沉降减少了23%,和Nr排放量的大幅削减存在显著正相关,彰显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取得了非常积极的进展。和短期应急措施效果的不稳定、不持续、不长久相比,长期政策驱动下的空气污染缓解成效整体趋势稳定向好,且未出现反弹形势。

图片1.png

北京市PM2.5、气态前体物(SO2、NO2、NH3)和次级无机离子(SNA:SO42-、NO3-、NH4+)浓度

图片2.png

中国活性氮浓度和氮沉降的年际变化

然而,研究同时指出了当前阶段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新挑战。首先,大气氮沉降下降速率逐渐放缓,意味着传统空气治理技术的减排空间正在逐渐压缩,急待开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新路径。大气中氨浓度和氨沉降量的稳定升高,表明以农业源为主的氨排放是未来应重点关注的管控对象,亟需强化农业氨减排与高产高效方面协同工作。其次,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大气污染的不均衡转移和沉降。短期应急政策的刺激促使华北平原能源、产业、交通结构的转型更为积极,Nr污染和经济发展已经出现脱钩。但华北平原依然是我国重要的Nr污染源,排放的NOX可能会向周边地区传输和加重沉降现象;相比之下,氨排放更多表现为近源沉降,污染溢出效应不如NOx明显。

图片3.png

还原性和氧化性氮沉降的年际变化

图片4.png

不同区域氮沉降年际变化特征

在未来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通过最严格减排情景,预计到2030年和2060年可实现PM2.5-SNA浓度(NO3-、NH4+、SO42-)分别减少44%和76%,氮沉降分别减少33%和57%。研究强调,当前末端处理和清洁生产虽对大气污染控制排放有利,但可能难以同时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和气候变化缓解的双重目标。政策制定者应推动所有必要部门开展可持续路径研究,例如通过工艺源头替代、生产设备升级等,为工业提供低碳/零碳/负碳生产方法;通过普及电动汽车和对柴油车、飞机和船舶进行污染协同控制等,实现交通运输的超低污染物排放;通过优良作物育种、精准管理生产过程,促使农业绿色发展。

图片5.png

2017、2030和2060年我国年均PM2.5-SNA浓度和N沉降

研究建议污染排放控制政策发展过程中需考虑三个重要权衡关系:其一是激励但严厉的短期措施与有效但持久的长期政策之间的权衡。高频次/高强度的短期应急措施将扰乱工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的正常发展,因此需谨慎开展。污染物减排的长期目标应考虑短期措施的成效,从而保证减排目标切实可达。其二是氧化态氮与还原态氮在干湿沉降中的权衡,酸性气体的减排可能会增加大气氨的浓度,氮氧化物减排效在干沉降中更为明显,而非湿沉降。为避免这种现象,须对多前体物协同控制以避免增减抵消。其三是区域间污染与控制之间的权衡。面对空间异质性和跨界空气污染,一方面需制定符合区域特异性的污染控制策略,另一方面区域间经济补偿或应加强。

中国农业大学出站博士后温章(现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助理研究员)、毕业博士生马昕、许稳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刘学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合作者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刘磊研究员、唐傲寒副教授、王锴副教授、张颖副教授、张洋洋博士后、司若彤博士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沈建林研究员,南京大学赵瑜教授、马明睿博士生,北京大学张霖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赵园红副教授,英国洛桑实验站Keith Goulding教授等。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42277097、42175137、41425007、42371324、42001347)、中国农业大学高水平团队建设项目(刘学军团队)和中德“玉米-磷”项目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9539-9

供稿:资源与环境学院

供图:资源与环境学院

编辑:李杨

责编:孟祥慈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