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1日,《人民日报》在5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专题报道《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科技小院日志》,选取4名科技小院的在校生和1名毕业生,请他们讲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的生动实践。整版报道由党委宣传部、资源与环境学院和《人民日报》共同策划。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到如今,学校已在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走进乡土中国深处,青年学生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本期教育版,我们选取5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毕业生在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
——编 者
人物:任红阳,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奶牛科技小院
初来小院,迎接我的是一片昏黄的天空和打到脸上有些刺痛的风,还有像是被“春雪”笼罩的盐碱地。
搬进空了1年多的住处,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改造小院。联系工人修暖气、修水管,晚上睡觉太冷就插“小太阳”取暖,就这样熬过了一周又一周。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我们慢慢适应,也要开始准备试验了。
牛粪堆肥、臭气熏天,这一点我早有心理准备。但真正来到堆体旁边,在阳光热浪下,看到虫子、蜘蛛和苍蝇的时候,我还是“不争气”地感到阵阵恶心。
堆肥试验,需要加入一些辅料来中和。为了寻找辅料,我每天骑车在周边寻找。每天我都带着一把烫手的两米长土钻、一个拎起来都很费劲的橡皮锤,压着一顶大大的帽子。当时很多村里人都以为,帽子下的是个男孩,不可能是个矮矮瘦瘦的小姑娘。
不管天气如何,每天我都要给堆体测温。取样的时候在粪堆旁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回小院时头发都被“腌”入味了。即便这样,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试验期间,在师兄师姐带领下,我参与了农民培训会。由于是第一次讲,也不清楚农民真正需要什么,我就结合自己的专业讲解了有机肥的小知识。结束后,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上来问我,“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呀,怕今年再遇到”。那一刻,我很惶恐,即便之前看过很多文献、听过不少讲座,我也无法迅速回答生长在杭锦后旗的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因此只能留下老爷爷的联系方式,回去请教老师之后,又去地里看看,希望能找到答案。
也是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立科技小院的意义,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来农村一线,为什么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今年开学再次来到小院,我的角色已经由新生转变为师姐,得到更多当地百姓的认可,成了他们口中亲切的“小任老师”。但更重要的转变,是从以前害怕吃苦到如今自找苦吃,小院经历成为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