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本硕博”团队赴栖霞,农田一线“把脉”苹果难题

大小新闻客户端6月26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王玉婷摄影报道)6月23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宋弋副教授带领覆盖本、硕、博的“苹安天下”团队围绕“栖霞苹果产业现状及深加工方向”深入基层调研,获取一手数据,把握精准发力点,栖霞市政府相关领导亲自接见。

“栖霞苹果作为全国知名公用品牌,为什么其苹果优质果率仅为30%-40%左右,非优质果中残次果和二三级果约占六成?”中国农业大学“苹安天下”团队带着疑问走进中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座谈会上,栖霞市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林雪松向团队介绍了公司的业务范围、发展历程和栖霞苹果总体情况,副主任闫振华分析现今栖霞苹果的痛点所在:“采摘时为优果,出库变为次品果。”而“体量大、竞争大、损耗大、风险大”也成为制约栖霞苹果发发展的四大共识。

宋弋教授立足科技成果转化,针对短板从杀菌贮藏、果胶生产、果汁加工、香气萃取、饲料肥料等方面,当下就提出一个苹果多项产出的深加工全局路线。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苹安天下”团队对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这一点,来到2001年成立的栖霞德丰食品有限公司,这正是一家集种植、储藏、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面前的生产线是从法国引进,自动化装箱后的苹果将运往东南亚、南美及欧洲地区”“这个基地是我们驯化的苹果树,还有阳光玫瑰、红薯等基地”“这些是采用意大利和德国的气调制冷设备……”

“苹安天下”团队与公司董事长潘德辉边走边聊,在生产一线直观农产品的“深耕细作”。

“今年气候比较异常,苹果上色受到影响,果农收入也有波动。”在会议阶段,宋弋教授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提出团队看法。

对此,潘德辉表示:“市场上苹果供需不太平衡,产品线相对单一,果农追求数量的同时忽视了质量。想拓展深加工领域,又面临成本高、技术受限的困难……”

从深耕加工到技术更新,双方着眼长远规划:由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由团队依托国家果蔬加工中心及农大实验平台促进项目落地,改善种植、贮藏、加工环境。

调研的另一个着力点放在了“大学生返乡创业苹果示范园”。

带着“有的放矢、抽丝剥茧”的初衷,“苹安天下”团队前往果园和大学生返乡创业苹果示范园摸准实情。

站在田间地头望眼村屯农家,一片片套着灰黄色袋子的苹果树,昭示着“栖霞苹果产量的欣欣向荣”。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果业标兵”周靖凯指着脚下的阳光娃娃雪果园说:“这些苹果生长周期长,历经初冬首场雪洗礼后才会采摘,甜度比普通苹果高三四度”“这片果园实行物联网数字管理,有一些新品种、新设备”“但是现在年轻人少,‘三老’问题仍然突出”……

在宋弋教授看来,“田地”里的一系列成果和现象给予团队开方治本的出发点,如何维持果品质量、真正把技术落实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栖霞市政府相关领导在介绍栖霞苹果时说,栖霞市中国苹果之都,概括近几年苹果生产、价格、库存、质量情况,更是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希望以此次交流调研活动为契机,聚焦党建引领、校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落地,蹚出一条生态创新富裕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气象、新思路擦亮栖霞苹果招牌,打造新阶段城市名片。

在一系列座谈观察下,“苹安天下”团队卢舒瑜博士结合专业知识,展望未来该方向的研究前景,她提到:“苹果是栖霞重要的农作物产品,如何在市场中进一步保证自己的产业优势和高质发展对于栖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栖霞苹果产业需要从种植、生产、检测、销售、深加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如建立完善地方特色化的智能化生产基地、标准化检测手段、多渠道销售平台、以及多思路加工模式,充分利用各部分苹果资源和提升生产线各环节产能,在满足市场高、中、低端多层次的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具有栖霞地方特色的苹果生产-加工一体化产业。”

“解民生之多艰”是宋弋教授带领的中国农业大学“苹安天下”团队的不懈追求。团队依托国家果蔬加工中心及学校实验平台,长期聚焦苹果加工储藏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游向苹果种植合作社提供贮藏技术服务,大大延长苹果贮藏时间,降低苹果腐烂率;下游与各地区苹果加工企业展开合作,输出浓缩果汁及果胶生产先进技术服务,提高加工转化率及品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团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扎根基层,在全国6大苹果主产区12个省份的142个乡镇进行技术推广,开展技术培训2000余次,累计新增直接就业岗位超3000个,带动200余万名果农增收超1300亿元。

团队在服务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先后首创了大通量膜超滤除菌及逆流排氧技术、极端高压香气分级萃取新工艺、压力协同超滤果胶乳化制备新工艺,等等,实现了苹果从果到渣的全利用,不断推动各地区苹果产业提质生效,助力我国从苹果大国向苹果强国迈进。

截至目前,团队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1项,制订国家标准5项,所有专利成果第一完成人均为团队成员。团队的苹果贮藏与加工技术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苹果清汁杀菌贮藏的发明专利在2018年获得国家专利金奖,这也是目前全国所有食品相关专利中唯一一项金奖专利。

此次团队深入烟台栖霞苹果之都调研摸清果业发展脉络,更是一次北京与烟台的双向奔赴,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与烟台地方政府交流合作的有力实践,在校地融合发展的理念指引下,定会助力地方打造齐鲁样板烟台模式,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展现中国农业大学的使命和决心。

大小新闻网2024年6月26日


责编:刘铮

592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