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1日,《人民日报》在5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专题报道《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科技小院日志》,选取4名科技小院的在校生和1名毕业生,请他们讲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的生动实践。整版报道由党委宣传部、资源与环境学院和《人民日报》共同策划。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到如今,学校已在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走进乡土中国深处,青年学生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本期教育版,我们选取5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毕业生在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
——编 者
人物:陈延玲,中国农业大学2015届博士毕业生、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
地点:山东省莱西市胡萝卜科技小院
这些天,我指导的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项研究生正在进行论文开题,我邀请了自己读研时的导师、中国农业大学米国华教授担任组长。和米老师一起在小院的点点滴滴,再次浮上心头。
吉林省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是我曾奋战6年的地方。2009年,硕士入学后不久,我随米老师来到梨树。“啥样的玉米种子好?”“玉米丫子该不该掰?”面对农民的提问,身为农业大学研究生的我,却被难倒了。说实话,很受打击。然而,看着大爷大娘期盼的眼神,我鼓足勇气留了下来,学习、服务。
一茬一茬的玉米丰收,我也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
毕业后,我入职青岛农业大学。当时,中国农大教授张福锁把我从北京一路送到青岛。飞机上,我们谈了很多。我想,如果在青岛农业大学也把科技小院建起来,用老师当年培养我的方式培养学生,该有多好!
真正做起来才知道,落地一个科技小院有多不容易。拿莱西胡萝卜科技小院为例,为确定选址,我们提前半年把莱西市所有乡镇走了一遍、所有作物情况摸排了一遍。最后,小院选址在莱西市店埠镇双河村村委会。这儿有体育设施,晚上有很多村民跳广场舞,便于学生结识村民、融入乡村。
小院老师有很多角色,是老师,是小院“管家”,有时甚至像“爹妈”。学生刚到小院,知识水平有限,我们就手把手教,给农民开讲座、下地指导,学生再模仿着干。想到这些,更感念自己导师当年的不易。
小院有苦,也有乐。最快乐的是看到学生在小院的成长。
很多学生刚来的时候,一说话就脸红,更谈不上对农业的了解。几年下来,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转变。比如学生赵颖,从小在城镇长大,到小院第二天,她就开始进大棚、取土样,现在她已是胡萝卜科技小院院长,立志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她的父母说,孩子像变了一个人。看到这些,我觉得科技小院的工作太值得了。
如今,我的一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到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深造。我想,未来,他们中也会有人成为科技小院的建设者。科技小院的故事,还会不断地书写下去。
(本报记者吴丹、黄超、丁雅诵、吴月、闫伊乔采访整理)
责编: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