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田,让村民得实惠

编者按:5月21日,《人民日报》在5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专题报道《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科技小院日志》,选取4名科技小院的在校生和1名毕业生,请他们讲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的生动实践。整版报道由党委宣传部、资源与环境学院和《人民日报》共同策划。

d3362636-4743-4e89-90fc-21059d476fd7.png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到如今,学校已在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走进乡土中国深处,青年学生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本期教育版,我们选取5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毕业生在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

——编  者

人物:沙野,中国农业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

地点:吉林省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

扎进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转眼6年了。

我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三棵树村的时间,远超在校园的时光。每天起早摸黑下地,在试验田里做科学研究,在田埂边做农业科技推广,从白净小伙儿晒成了黝黑庄稼汉,我却乐此不疲。

今天,我又被村民错认为修路工人了。扛着一把铁锹,围着擦汗毛巾,穿着从劳保市场买来的工装,确实不像个博士。

回想6年前,我来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农户家吃饭。为了让大家尽快学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正确选择玉米品种、科学提高玉米产量、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我总是饭桌上“说话最多的人”。

一来一往间,关系越拉越近。现在,这些“种田老把式”终于愿意相信我这个“小院研究生”比他们更懂这片黑土地,能种出成本更低、产量更高的玉米。

田间地头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优化良种选择,使玉米从高秆粗茎、养分低效型变成了耐密、抗倒伏、高产高效型玉米品种;升级先进农机技术,使秸秆覆盖少免耕在东北这种热量条件较差的雨养区能够有效推行;推广玉米促根壮苗技术,利用微生物菌剂及玉米生长调节剂技术让生产效率提高;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合作社转型升级……6年来,我感受到村民们对科学种田的认可,他们对技术培训的渴望追求得到满足,就像大地遇上了一场春雨。

如今,我所接触的农户,化肥使用量少了,除草剂使用量少了,种地成本节约了,玉米平均产量大幅增加。在田间观摩会上,这些“种田老把式”也成了“土专家”,会积极与其他农户分享自己的种地经验、护田方法。这样的分享真好,科技小院的技术服务能惠及更多村民了。

前不久,村民老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家里的苞米比上年多卖了1000多元,算上省下来的化肥钱,一墒地多挣了2000多元。这帮小院的学生,确实懂农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

天黑了,星星真亮。从试验田里采集回来的作物样品铺满了院子,明天又该忙了。

(本报记者吴丹、黄超、丁雅诵、吴月、闫伊乔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3年5月21日5版




责编:刘铮

315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