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洱海更清、农民更富贡献力量

编者按:5月21日,《人民日报》在5版以整版篇幅刊登专题报道《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科技小院日志》,选取4名科技小院的在校生和1名毕业生,请他们讲述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的生动实践。整版报道由党委宣传部、资源与环境学院和《人民日报》共同策划。

d3362636-4743-4e89-90fc-21059d476fd7.png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到如今,学校已在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走进乡土中国深处,青年学生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本期教育版,我们选取5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学生、毕业生在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成长。

——编  者

人物:王明阳,中国农业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地点: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

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一直觉得冬天就应是一片白雪皑皑,直到来到古生村我才知道冬季还可以这般暖意融融。转眼间,我们这群来自不同高校的研究生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村落已生活了450多天。

古生村科技小院肩负着发展当地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水稻绿色生态模式构建、油菜绿色高值模式探索、土壤氮磷的径流损失和限量标准……面对不同的研究题目,大家试验过程中都有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外出取样。

我们土壤组,每个作物生育期和施肥前后都需要取一次土样,每次降雨后都要去径流桶中抽取径流液获取水样,同学们时常呈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模样。

骑着三轮车在田间地头来来回回,皮肤晒得黝黑,村里的叔叔伯伯都说快认不出我了。印象最深的一次,去地里取样后赶上大暴雨,我们组师徒四人一起推着三轮车在雨中艰难前行,雨水混合汗水把大家都浇透了,我们开玩笑说这就是现代版西游记的故事。

做科研、做试验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更大的挑战是让村里的村民信任我们、支持我们。

最初在村里做调研,每次敲开农户的门都要耐心介绍很久“什么是科技小院”“我们来做什么”。日子久了,我们和村民们的接触越来越多,教老人们用手机、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渐渐的,村里的老人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小娃”,这让我高兴了许久。

去年11月,古生村科技小院党支部正式成立。当发现当地村民有着刺绣好手艺后,党支部萌生了带动当地村民创业的念头。此外,小院还开办了电商培训班,向村里的年轻人教授拍摄、剪辑的技巧。村里的“孃孃”说,跟我们走得近了,自己的眼界也变宽了。

我有时会把在村里唱歌跳舞、参加民俗活动的照片发给爸爸妈妈,他们很开心,说我在古生村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让洱海更清、农民更富,我们会一直努力。

(本报记者吴丹、黄超、丁雅诵、吴月、闫伊乔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3年5月21日5版



责编:刘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