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潮涌动,盛会启幕。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中心推出“两会智谈”专栏,特邀请学校有关专家教授围绕现代农业前景,以智识对话发展,以案例诠释政策,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图景。
夏芳:农机电气化助力保障粮食安全与降低生产能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在2024年度取得的显著成就,其中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这些成就不仅为当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构成了本年度的发展预期目标:即稳定粮食产量在1.4万亿斤左右,持续保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约3%的水平。
为实现各项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其中,“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都是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全面部署与具体指导,在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同时,致力于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突显了农业部门在推动社会整体向绿色转型目标迈进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尽管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的比例相较于国际平均水平并不算高,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仍需各经济部门的通力合作。在传统农业减排领域,主要措施聚焦于控制关键环节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如反刍动物肠道发酵产生的甲烷、水稻田淹水条件下的甲烷释放、化肥过度施用所带来的氧化亚氮排放,以及动物粪便管理环节中的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等。这些减排措施的实施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直接且深远的积极影响,但进一步降低农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还需要考虑其能源使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之际,我国已提前实现了多项既定目标。其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5%,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了约3.3万亿千瓦时。这两项成果的提前取得,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更为通过电气化途径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及随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坚实支撑。
先进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推动这些装备在能源使用上实现绿色转型,不仅有助于持续稳固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能力,更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大动力。然而,电动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技术层面看,电池的能量密度、温度敏感性等问题亟待突破。与传统燃油机相比,电动农机在持续作业时间和负载能力上仍有待提升,且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明显下降,直接影响了其作业效率。此外,农田作业环境下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决定电池动力方案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加快农村地区充电设施的布局,对于农业绿色转型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从应用层面看,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实施了一系列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措施,如将电动农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然而,要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除了进一步提高技术的经济性外,还需通过示范推广等方式,增强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夏芳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记者:欧阳永志
编辑:欧阳永志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