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潮涌动,盛会启幕。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中心推出“两会智谈”专栏,特邀请学校有关专家教授围绕现代农业前景,以智识对话发展,以案例诠释政策,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图景。
林发勤:以高水平开放赋能农业贸易强国建设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并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为我国建设农业贸易强国指明了方向。面对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与粮食安全挑战的双重命题,将农产品国际合作置于“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位置,不仅是“中国饭碗”向世界价值链高端的攀登,更是以开放纾解发展瓶颈、以规则重塑竞争优势的主动突围。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与贸易强国建设的战略协同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是应对全球经济碎片化挑战的主动选择,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必由之路。从宏观政策逻辑看,高水平开放与贸易强国的协同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制度型开放牵引规则升级。通过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如CPTPP、DEPA),推动国内农业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与国际接轨,倒逼产业链现代化。其次是区域开放平台赋能要素流动。依托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等载体,试点农业跨境数据流动、生物育种国际合作等创新政策,打造开放型农业“压力测试区”。最后是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补短板。强化农业科技服务、跨境冷链物流等薄弱环节,以数字技术重构农产品贸易价值链(如区块链溯源、跨境电商平台)。以江苏为例,其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已率先探索“农业科技跨境研发负面清单”,允许外资参与种质资源合作研究,成为制度型开放的缩影。
二、农业贸易与投资的结构性升级路径
中国虽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贸易国,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出口以初级加工品为主,进口依赖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全球定价权缺失。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关键在于推动农业贸易由规模驱动向质量效益转型,而其核心在于“三个重构”。首先是贸易结构重构。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如茶叶、食用菌深加工品),减少低端原料型产品占比。其次是供应链韧性重构。通过“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园区布局(如中老铁路沿线冷链枢纽),建立多元化进口渠道。最后是价值链地位重构。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品牌溢价,推动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卖服务”跃迁。
三、WTO改革与诸边谈判机制:农业规则博弈的破局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共同发展。”但当前WTO多边谈判僵局加剧,农业领域国内支持、市场准入等议题长期停滞。打破这一困境的突破口在于灵活运用诸边谈判机制。推动农业环境产品协定(EGA),在气候变化框架下,促成农机减排技术、节水灌溉设备等关税减免,为绿色农业出口创造空间。主导数字农业贸易规则,联合东盟、非洲国家构建跨境农产品数据流通标准,破解“数字鸿沟”导致的贸易不对称。深化RCEP农业合作条款,利用原产地累积规则扩大区域内农产品中间品贸易,形成“中国技术+东盟资源”的分工体系。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国面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考验制度。从高水平开放的制度设计到WTO规则博弈的战术突围,从科技创新的内生驱动到区域实践的先行示范,中国需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大而不强”困局。(林发勤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记者:欧阳永志
编辑:欧阳永志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