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潮涌动,盛会启幕。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我校教师中引起热烈反响,新闻中心推出“两会智谈”专栏,特邀请学校有关专家教授围绕现代农业前景,以智识对话发展,以案例诠释政策,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图景。
张保丰:深化人工智能+农业应用,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作为2025年政府工作重点任务。随着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相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中人工智能的渗透率最低,大大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要求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融合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在农业全链条中的融合应用,形成农业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数据—模型的飞轮效用,有助于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强国建设。
开发面向丰富场景的垂直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地形多样。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等资源禀赋,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类型(如种养殖)与复杂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如轮作、套种),进而产生了丰富的种养殖等农业场景。一方面,不同场景的农业发展面临的痛点不同,对智能化升级需求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丰富的场景也为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了数据基础。开发面向垂直领域的、服务不同种农业场景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助于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效率提升与资源节约。
开发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化人工智能集成模型。农业产业链涵盖了从种子到餐桌的生产、加工、储存、物流、零售、消费等众多环节。农业产业链全链条的数字化智能化不仅要求各环节实现智能化,还需要各环节实现协同与集成。这既要加大数据共享与对接,如共享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如种子、土地流转、饲料、市场需求)资源、对接外部数据(如天气、税收、补贴)资源,也需要强化产业链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决策。打造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基底、面向农业全产业链协同集成的农业产业智能化综合平台,有助于实现农业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助力农业产业链的强链、延链、补链建设。
发挥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作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应用。高成本是制约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推广的重要因素,也不利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为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可从产业链视角,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核心企业资金优势,鼓励核心企业直接参与合作企业(农户)的人工智能应用投资,减少需求企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发挥供应链金融优势,鼓励核心企业依托自身信用、资产、业务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担保增信,解决需求企业的人工智能应用贷款难问题。构建适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应用的收益共享与分配机制,激发核心企业动力,促进人工智能深入应用。
因地制宜制定人工智能补贴政策,释放政策红利。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鉴于农业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智能化设施设备、智能化农机、智能化系统、智能化技术等多种投入,各地政府积极出台了面向不同投入品的组合补贴政策。各地政府应以农业人工智能发展为导向,综合评估不同补贴的价值与效益,强化人工智能组合补贴的政策设计与优化,实现补贴的精准化、高效化。(张保丰,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工商管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农业全产业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POM、EJOR、IJPE、TRE等SSCI/SSCI检索期刊。担任ANOR、ITOR客座编辑。)
记者:欧阳永志
编辑:欧阳永志
责编: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