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非凡十年·我的故事丨姚银坤: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农大人

2022年10月13日 浏览次数: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十年磨剑,不负梦想。近期,党委宣传部举办“非凡十年·我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广大师生、校友积极投稿,共同讲述党和国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的改革变化;讲述学校奋力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讲述师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感人故事。为激励广大师生和校友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即日起在新闻网、“学习路上”理论学习微信平台选登部分征文,敬请关注。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做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农业大学人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姚银坤

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重要部署,砥砺奋进,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了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作为一名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青年,自入校学习到留校工作,十四年来历经身份转变和岗位变化,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实践工作运用,不断加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 育天下之英才”的文化熏陶,自觉地融入“三农”工作队伍,我逐渐确定了以服务“三农”为志向,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在求学、工作和生活各方面,迎难而上,把个人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贯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履职尽责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贡献,以自己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员感到自豪。

可能有人会问,在一所农业大学工作,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这源于我上大学时参加的一次土壤调查取样的经历。我在新疆农业大学本科期间,报名参加了科研实践活动,和一众农学背景的师生远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开都河流域进行土壤调查并采集土壤样本的工作。正值5月初夏,地处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白天气温常在35℃以上,晴天中午的地表温度可达50℃左右,夜幕降临气温骤降,温差在20℃上下。为了尽量避免中暑,在早上日出之前(5点左右),就背着食物、水,带上GPS和沉甸甸的土钻、铁铲、卷尺,取样袋等取土工具租车出发;晚上8点,当地的天还没黑,我们仍然在取土或是在取土的路上,一日三餐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扎寨”。在开都河和孔雀河流域土壤调查途径库尔勒市、尉犁县、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县、博湖县等地开展了为期20天的“西游取土记”,采样点涵盖了内陆河、农田、戈壁,还包括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通过这次难忘的科研体验经历,在实践中我熟悉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布点和定位、学会了挖土壤剖面、“四分法”取土、初识了土壤地理、地质地貌和当地植物学知识,体验了许多民族的风土人情,共取回了500多个样点的2000多公斤土壤样品和部分地下水样品。经过这次土壤调查的经历,引发了我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规划----攻读土壤学硕士研究生。通过努力,我从环境科学(理学)专业考研到土壤学。

经过3年从“0到1”科研生涯,我还接触到了大西北的长绒棉、番茄、玉米等旱作农业生产实践,又使我产生了“一定要见识我们中国农业的领先水平!”的想法。为此,我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的第二个规划----攻读植物营养学博士研究生。通过老师们耐心的指导和自己刻苦努力,我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国农业的最高学府,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攻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学博士研究生。我读博的4年里,实现了从大西北到大东北的“穿越”,在辽阔的东北三江平原开展寒地水稻科研工作,每年3月来到这片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平原一直到9月下旬水稻成熟,要赶在10月初当地第一场降雪前完成收获、翻地等所有的田间工作实现“黑色越冬”,算起来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驻扎在生产一线,我非常有幸地跟随科技小院创始人张福锁教授经历了4年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在我开展寒地水稻的营养诊断与调控技术的工作中,张福锁院士常常讲:“如果老百姓不信任你的话,你所有的技术也没法落地。”为此,只有做出好效果,才能使当地人认可我们的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作为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科技小院的一员便扎根开展了“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4年间面对一望无垠的万亩大地号,应对农业生产中各种复杂的情况,特别是难以预测的气候变化的挑战,想要获得成功,唯有脚踏实地、迎难而上!通过平时细心观察田间长势、和有经验的农技人员学习交流,每天晚上撰写工作日志,及时记录遇到的难题并反馈给导师,组织科研团队发挥多学科优势联合攻关,在2009年应对低温冷害获得高产创建成功、2010年应对高温热害和稻瘟病保障粮食不减产,大量的生产经验积累集成测土配方施肥、遥感诊断、绿色防控、测深施肥等技术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获得增产丰收。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师生团队的努力获得了黑龙江农垦的认可。踏遍三江风雪路,世间何事不能为!科研方面,在导师的谆谆教导培养我在应用作物传感器进行水稻氮营养诊断与调控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发展了NFOA推荐施肥算法,我也因此获得了国际精准农业学会颁发的精准农业优秀研究生奖。此后,2012年至2014年我继续在中国农大从事生态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人在草地上 描述已自动生成

江荣风教授(右)在黑龙江农垦七星农场水稻田指导博士研究生姚银坤工作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三农工作责无旁贷的使命。导师江荣风教授所教导:“土地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永远需要的养料。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土地抚育了我们,赋予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生命。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好地去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国大地,给予土地更多的爱、关注与保护,才能让她永续下去,抚育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2013年,我在博士后在站期间,经推荐参加了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组织的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管理工作。培训期间我负责组织和100多位各县农业领域干部研讨交流,运用我所积累的农业知识、敏锐地发掘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多份工作简报提交给农业部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参考,其中一份建议促成了2013年5月8日的焦点访谈“地膜白色污染”。

博士后出站后,我萌发了从事农业干部培训的想法,这也是我第三个规划的开始。2014年,我在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分院从事“三农”干部继续教育和管理工作,期间因工作成就突出获得农业部党校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在从事农业干部培训的5年里,我参编农业农村部《农业干部学习培训基础读本--农业干部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在工作实践中提炼形成教学成果:打造培训移动课堂,助力培训效果提升----研究型农业大学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运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号:201681);在《继续教育》等核心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多篇文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担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对农业技术推广员、园林绿化工等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和考评,受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级培训师,为“三农”工作做贡献。

男人站在建筑前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 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激励我奋斗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走向全球,需要“走出去”不断地拓展国际化渠道,传播中国方案、传播中国智慧。为此,2019年至今我思考并实现了自己的第四个规划,在具备农业科研的背景和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入职学校科研院《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中国工程院农业分刊)编辑部,从事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与此同时,运用自己在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参与了一系列农业领域宏观战略研究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兼顾做好编辑工作,积极投身于科技小院一线和师生共同组织培训、会议、论坛等多元化的教育文化活动,继续为我所热爱的“三农”事业添砖加瓦。角色在变,岗位工作在变,而我为“三农”服务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让我们携手一起关注农业绿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心随所愿、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编辑:王珊

责编:赵竹村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