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回信精神,科技兴农显青春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一周年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党团青年积极开展“重温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主题系列活动,厚植爱农兴农情怀,淬炼青春奋斗底色。

再访科技小院,在村屯农家中学习“自找苦吃”

暮春时节,万物欣荣,继密云“统农001号”科技小院行之后,国际学院师生怀揣着对回信精神的学习领悟及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无限憧憬,踏上前往北京市平谷区西樊各庄科技小院的学习之旅。

西樊各庄科技小院自2019年12月创于平谷峪口镇,毗邻顺义通密三路。驻村研究生围绕村庄规划,协调资源、引进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智慧农场、基层党建等,探索新模式,丰富内涵,提升格局,形成“政产学研用”综合平台,助力京郊乡村振兴。

科技小院学生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王萌,热情地为师生们介绍了科技小院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详细描述了科研实验、学术交流、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并分享了他在小院生活的点滴感悟。他表示,科技小院不仅是科研的殿堂,更是一个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结交朋友的大家庭。

rBBkE2Yw9taAQgyRAAICLLCE6Rg830.jpg

走访西樊各庄科技小院

参观京瓦中心,在田间地头里见证强农兴农

穿过田间的葱茏,踏着泥土的芬芳,学院师生前往“农业中关村”的核心引擎——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京瓦科技示范园,志愿者详细讲解了蔬菜从选种、培育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展现了科技人员在这片土地上付出的智慧与汗水。这些翠绿欲滴的蔬菜,不仅产量高、品质优、口感鲜美,更是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

中心相关负责人为学院一行详细介绍农业中关村发展历程、科研成就以及未来规划。农业中关村不仅是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更是汇聚众多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的创新高地。在这里,科技人员们致力于研究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有中国农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创新。不久的将来,农业中关村必将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rBBkE2Yw9u6AWanvAAIdpRPGHA0239 (1).jpg

参观京瓦科技示范园(上) 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中关村(下)

深入座谈研讨,在学思践悟中勇担青年使命

科技小院之行结束后,学院组织开展了座谈会,旨在引导师生们对这次学习经历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rBBkE2Yw9veAQdHyAAENnj-kM88863.jpg

学院组织开展座谈会

青年学生代表孟照琦领学《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他倡议,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学生,要以爱国情怀为根系,以国际视野为枝叶,将所学融入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中。

学生代表李沛霖同学感叹,“自找苦吃”是农大学子们深入扎根基层的真实总结。科技小院所在村落的农民伯伯脸上浮现的笑容,就是对科技小院最大的肯定。常骏瑶同学则结合两次走访科技小院的经历,立志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做先锋”的使命担当,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培养对“三农”事业的一颗热忱之心,心系苍生,情系乡土。

国际学院党委书记陈明海总结强调,广大青年学子要牢记嘱托,用行动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殷切期望;学习科技小院学生在田间地头、村屯农家解民生、治学问的宝贵精神。勇于深入乡土深处,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久久为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要认真思考在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淬炼成长,发挥独有国际化优势,争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奋力书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华彩篇章。

作者:刘亚楠 雷雨 宁姝婵(中国农业大学)

编辑:贾倩颖

前线客户端2024年5月1日


责编:刘铮

567
分享
分享到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