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钢:施者有爱(图文)

北京日报 2014年06月03日 报道浏览次数:

    韦雨舟

    推开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办公室的门,原本埋头伏案的施钢停下手中的笔,起身迎接我的到来。

    他的办公室简约大方,坐在案前的施钢,手握一支钢笔轻声讲述,如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

    课堂上,三尺讲台有限,然声音却将爱与大道传递。面对着台下几百名学生,此刻的施钢,是一位侃侃而谈、不失风趣幽默的教师。

    在北京电视台《谁在说》节目里的他又是另一番模样。当现场嘉宾的情绪失控无法调和,施钢成了主持人的一把“尚方宝剑”。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在副演播厅里,施钢握着当事人的手,轻声相劝直至他们情绪渐缓——他是节目的招牌,是当事人口中的专家,更是无数人心中权威与专业的代言人。

    无论以哪一种形象示人,他都能在风趣幽默中抽身,在愠怒争执里冷静,在涕泪交加时给人安定从容的力量。

    似海岸线旁礁石坚定有力,也若万绿丛中的树干挺拔可靠,所以有人在他的微博上留言:给人以温暖,教人之从善,师也,更是施者也。予人以爱,因心存大爱。

    三天启蒙:“土地爷”变身心理师

    “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人的眼里,土地就是命根子。能管土地的,自然是‘土地爷’。”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施钢背着父亲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专业。

    在中国的家庭组织中,长子一直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存在着。“长子如父”说的就是长子在家庭之中不仅应当成为父亲的左右手,更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努力成为家中弟兄的榜样。

    作为施家第一个呱呱坠地的儿子,施钢一直没有让这个家庭失望。1972年,施钢出生在新疆伊犁新源县。村里教育资源缺失,师资水平低下,但这没有成为他懈怠学习的理由。

    成绩好到什么程度?

    施钢在读高二那年,学校初三物理课的任课老师因家中有事急需告假,学校里找不到临时代课老师,于是物理老师向学校推荐了施钢。施钢因此代了那个班一个学年的物理课。次年,那个班的一名学生拿到了全县统考第六名的好成绩。

    可是一到高考,施钢立马败下阵来。

    因为教育水平低,所以即使成绩名列前茅,也并不意味着能够有机会上大学。第一次落榜让施钢彻底“垮”了,没受过教育的父母却支持施钢第二年再战,还费了好大的力气把施钢送到更好的学校。施钢也争气,虽然条件艰苦,但他的成绩一直不错。寒冬腊月,施钢那小小的出租屋里没有暖气,只能靠自己生个小煤炉取暖。眼看着快要高考了,一次他在砸煤的时候,不小心把两个脚趾砸坏了,起初没有在意,却不料因此感染上丹毒,不得不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结果直接导致了第二次高考的失败。

    直到第三年,施钢才终于一鸣惊人,成了新源县城第一个考到北京读大学的孩子。当时整个县城为之轰动,副县长还亲自给施钢父亲贺喜,这是施钢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脸上有光。

    “我出生在农村,在农村人的眼里,土地就是命根子。能管土地的,自然是‘土地爷’。”抱着这个简单的想法,施钢背着父亲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专业。回想起当年填报志愿的情景,施钢的脸上还是会不自觉地露出质朴的笑。

    1996年毕业后,施钢没当成“土地爷”,却成了留校工作的一名普通老师。当时的他留在了学校做团的工作,1997年3月调到学工部德育研究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年4月,施钢在参加学校针对新教工的岗位培训时,一个为期仅三天,主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封闭培训不仅给了施钢极大的冲击,也打开了他心中的一扇大门。

    施钢以前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们很难吸收他所教的东西。这次与心理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施钢隐隐觉得,心理学可能是学生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不仅如此,心理专家们这次培训课上对当时中国心理教育现状的分析,还唤醒了施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思考,让他更明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随着培训的推进,施钢惊奇地发现自己的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与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是如此得匹配。而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这种匹配又恰巧能够升华到极致。于是,从那时起,施钢便暗暗下定决心:在未来,自己要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到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并将其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坚定方向。

    说做就做。

    施钢与学校领导沟通自己的想法,并计划在新生中开展心理普查工作。学校对这位年轻教师提出的新东西也很支持,于是拨给他足以给两届新生做普查的经费,这令施钢兴奋不已。拿着经费的他,在1997、1998两届新生中尝试开展心理普查工作。施钢由此开始慢慢地走上了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道路。

    回顾施钢走上心理咨询师这条路的过程,旁人难免有一丝“阴差阳错”之感,然而施钢却觉得,是自己冥冥之中对心理学的兴趣一直牵引着他,用他的话说,那便是“即使阴差阳错,也不一定就是错的”。

    铁杵成针:青涩少年华丽转身

    每个月工资一下来,扣除寄回家的部分,剩余的部分,施钢用来自费参加心理学培训。除了省钱参加培训,施钢常常加班熬夜看书,一年下来,阅读心理学书籍的数量惊人。

    如今电视节目里的施钢侃侃而谈,能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掷地有声,更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谁能想到,施钢在青春期的时候,是一个看到异性就难以说出话的青涩少年,这种紧张源于从小到大如影随形的自卑感。

    母亲生施钢的那天,新疆出奇得冷,由于难产,母亲好不容易将施钢生出来,自己却着凉染上了风寒,继而恶化成了肺结核。所以施钢出生才三天,就被奶奶送到了亲戚家寄养。这位亲戚性格泼辣,有时候即使施钢饿了,奶奶也不敢让她喂奶,只好以白糖水喂养。一个月下来,小小的施钢被饿得皮包骨,那时候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了施钢的身材特别矮小。

    “小时候读书,我跟别人比成绩,自然是我占上风。可是到了青春期,大家开始发育了,忽然之间就不再比成绩,开始比个头,比长相,这时就开始自卑了。”因为自卑,青春期里的施钢甚至有些自闭,不爱与别人交流,严重的时候,施钢到了人多的地方讲话都会全身打哆嗦。再加上高考的两次失利不断打击着这位少年的自信心,一时间自卑感来袭,负能量集聚,施钢甚至患上了异性交往恐惧症。

    自信的建立往往基于成功之上。

    第三年,高考的成功让施钢的症状有所缓解。大学里各种各样的活动更是让施钢变了一个人。

    初入大学,施钢在室友的怂恿下,硬着头皮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在预赛的现场,施钢在舞台上直打哆嗦,最后勉勉强强进了决赛。施钢不愿意继续丢人,于是每天一有时间,他就自己拿着书对着墙壁大声朗读,一个月内天天如此。到了决赛,施钢作为黑马一举夺魁,成为了他们学院第一个摘取学校冠军荣誉的人。一时间,学校里的社团开始找上门来,当上了学生干部,他的能力开始一点点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不知不觉中也渐渐摆脱了自卑的负面情绪。

    由于青春期时与人交往有难度,施钢为了探究“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开始对心理学加以关注。在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他有机会在学校“青春热线”这个电话热线中担任接线员。与陌生人聊天,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让施钢很有成就感,他对心理学的兴趣也愈发浓郁。

    冥冥之中施钢对心理学的兴趣指引着他在看似“阴差阳错”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1998年后,施钢决心专攻心理学,没有学校经费支持,他只能自己省吃俭用参加培训。

    “虽然我入门晚,但是我能吃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每个月工资一下来,扣除寄回家的部分,剩余的部分,施钢用来自费参加心理学培训。除了省钱参加培训,施钢常常加班熬夜看书,一年下来,阅读心理学书籍的数量惊人。当年高校里心理素质教育并未普及,所以施钢只好四处打听,孤身前往当时心理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学校参加团体辅导培训。来回奔波反而使施钢越来越离不开这门充满智慧的学科。

    2002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开始进行试点,施钢几乎第一时间就参加了培训和考核。从拿下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再从三级心理咨询师“升级”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施钢只用了短短一年。

    当然不能只顾理论学习而放弃实践探索。

    2003年非典肆虐,施钢带领着一帮心理学爱好者,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用心理学的方法给在校师生提供帮助。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设立了危机干预热线。仅一天时间,这个热线就被打爆,施钢不得不又向学校提出申请,于是办公室里的电话由一变二,再而变三,施钢与学生们一起,用心理疏导的方式缓解了当时很多师生的焦躁和不安。同年,施钢还在学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上提交申请,建议成立有关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部门,在他的努力下,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由此成立。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施钢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论知识极其匮乏,因此在2004年的时候,他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进行深造,直到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施钢才真正敢说自己是“业内人”。

    如果从1998年的入门培训开始算起,至今施钢已在业内打拼了16年。如果大致将每五年划分为一个阶段,那么对他来说,第一个五年是入门阶段,第二个五年是“登堂入室”,最后的这五年,才是真正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不断在实践中拔高的过程。

    现在的施钢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心理疏导,还对社会上大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很多极端案例在他的手上得到解决。所以现在,虽然预约施钢进行心理咨询的等待时间在半个月以上,还是有很多求助者慕名而来,愿意等待。

    授之以渔:做合格的“然然爸爸”

    “在中国,家庭是有分工的。一个父亲,对女儿,应当尽量去满足她的公主情结;对于儿子来讲,父亲应当成为儿子的榜样,要给儿子树立一种敢担当、有孝心、爱家人的形象。父亲的样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树立出来的。”

    随着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上的不断深入,施钢发现其实很多青少年在成年后出现的各种问题,究其本质,很多来源于家庭的影响。施钢对自己儿子——10岁然然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父母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影响。

    施钢的父亲以前在农村开拖拉机,只上过小学一年级的一个学期,文化水平十分有限;施钢的母亲则靠务农为生,不识一字。然而就是这样一对农村夫妇,将自己的5个儿子抚养长大,并都有所作为,用施钢的话说这是一对“相当伟大的父母”。

    在施钢的眼里,父亲是一个对凡事都极其宽容大度的人,给人有一种“天塌下来都不是事儿”的洒脱。所以每当施钢遇到挫折,大到高考失利,小如摔跤跌倒,父亲不会严加苛责,从来就是一副“该吃吃,该睡睡,反正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的态度。父亲随和乐观却不轻浮放纵,宽容大度却并非毫无底线的态度无形中影响着施钢。

    然而说起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施钢毫无疑问地回答是自己的母亲。

    母亲目不识丁,但却是施钢的榜样,她有一句话一直在施钢脑海中萦绕——“不识字儿没事,不识事儿不行”。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爷爷奶奶身患重病,加在一起7年病龄,大小便失禁,是我的妈妈对二老一直照顾有加,没有一句怨言。当我奶奶气若游丝的时候,眼睛一直不肯闭上,村里的老人就说,她是为了等我妈妈回来再看她一眼。”施钢说到这里语速放慢,“也不是迷信,可是当我妈妈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跪在我奶奶面前哭着叫了一声‘娘’后,我奶奶就真的把眼睛闭上了。当时一个屋子17个人,看到这个场景都哗哗地掉眼泪。”也就是这一刻,年幼的施钢明白,人在做天在看,善意的付出,终将会得到回报。

    如今施钢的生活渐渐宽裕,于是他把父母从新疆接到了北京,三世同堂,乐在其中的同时也少不了问题的出现。

    “父母必须学习和领悟到,如今孩子成长环境和我们当年不一样,再加上互联网的影响使得当下的小孩与我们当年更加不同。他们比我们自信,也更加重视平等。所以教育子女的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家庭中但凡遇到问题,沟通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施钢把从父母身上学会的宽容、敢于担当和孝敬教予儿子,并把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也融入在教育儿子当中。从然然三岁开始,他就建立了谈心制度,即使再忙,施钢也会定期与儿子进行平等的谈话,确保必要的沟通。

    除了坐下来交谈,施钢还会每隔半个月陪儿子一起去玩,让儿子在玩中感受阳刚的力量。

    “在中国,家庭是有分工的。一个父亲,对女儿,应当尽量去满足她的公主情结;对于儿子来讲,父亲应当成为儿子的榜样,要给儿子树立一种敢担当、有孝心、爱家人的形象。父亲的样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树立出来的。”

    这是施钢在《谁在说》节目中对一个拖延症患者的父亲所说的话,这也是施钢在教育子女中的不二法门。

    施钢坚信传统的棍棒之下教不好小孩。他更坚信,孩子也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大人不能因为“为了谁”的借口,而以大人之心,度小孩之腹。

    或许因为教育方式正确有效,他不仅帮助儿子改掉了生活学习中的毛病,还通过网络平台,用心理学的技巧帮助许多家长网友们解决了他们的疑问,施钢也因此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榜样家长”的荣誉。

    “我不敢说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好家长,但我会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然然爸爸。”

    矢志不渝:心理科学有关幸福

    为什么施钢如此热爱心理学?

    “因为心理学促使每一个人先爱自己,再爱别人,最后融入环境。它是一门科学,却有关幸福。”

    “钢钢老师,我不会再让自己陷入绝望,因为你17个月的陪伴已经在我的身体里植入了希望和力量!我学会了接纳自己,珍惜拥有的,我会用心去生活。”

    这是2005年,一个重度抑郁的毕业生捧着一大束向日葵和百合花向他告别时说的话。这让施钢第一次感觉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能给予他无可取代的成就感。

    从业十余年间,这样的感动和温情一直常在:少女心灵的疮疤被他抚平;自闭的孩子重展笑颜;无数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重修于好……

    也有人说,其实心理咨询师是最残忍的人,因为他们在治疗时会带着“充满诱惑的深情”去关心你,但在结束心理疏导后,他们就把你所有悲喜忘却得一干二净。

    无需辩解,在施钢的博客里,他曾轻轻写下这样的话:

    “我真的感谢自己的职业,我感觉自己是很幸福的,不仅仅是因为可以陪伴人们走出心理阴影实现自身的价值,还在于心理咨询的过程本身就是咨询师在体验另一个人生!在分享另一个生命个体的经历!生命与生命相伴,情感与情感相通是多么幸福的经历!我爱自己的职业,我会终生矢志不渝!让自己的生命丰富而充实!”

    从不敢和异性讲话,到如今能够站在七千人课堂上讲课;从自卑的农村少年,到现在面对镜头从容不迫的心理咨询师,不知不觉中,心理学改变着施钢自己。

    如今,施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进行了规划。近年来,施钢之所以频频在节目中露脸,是因为他希望借此推广和普及心理学,让老百姓知道其实良好的沟通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之一。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还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好的心理督导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来给需要帮助的人温暖和爱。职业长路漫漫,但施钢坚信心理学会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而并非调味剂。

    为什么施钢如此热爱着心理学?

    “因为心理学促使每一个人先爱自己,再爱别人,最后融入环境去爱大家。它是一门科学,却有关幸福。”

    《北京日报》2014年6月3日 第15版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更多
标签:施钢 心理素质教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