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农大英烈】 李启耕

新闻中心 2014年09月3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李启耕(1902-1933),字宜春,号荣光,安徽省宿县人。1925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科。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是北京农业大学支部最早成员之一。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毕业后,他被调到中共北方区委工作,任交通处负责人兼中共北方区委机关支部书记,负责收转整个华北地区党的文件、通知和宣传品。1926年夏调任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教务长,主持全面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调往上海党中央机关,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1927年8月,他担任安徽省临委执行委员,并任皖北特派员。1932年第二次赴苏联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巡视员。因河南党组织屡遭破坏,1933年春,李启耕按中央指示赴河南省视察工作时,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李启耕原是孤儿,由基督教堂收养读书。学生时代就参加了驱逐洋人的爱国运动。在怀远中学读书时,曾因搞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21年赴北京农大读书和乐天宇、杨开智(杨开慧之兄)系同班同学,他们并同住一个房间。

1922年,接北京团地委通知,北京农大建立了共青团支部,此时经乐天宇同志介绍李启耕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启耕同志入团以后,即积极为团工作,他担任团组织的交通员。经常骑着一辆十分破旧,连车把都残缺不全的自行车,东奔西跑,秘密传递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生活十分清苦,经常食不果腹,但他的意志很坚强。他性格上沉默寡言,作风正派,工作积极负责,凡组织上交办的事情,不管担多大的风险也要努力完成。当时任北京团地委书记的刘伯庄在给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说:“李启耕公直不阿,性颇激烈、革新性甚强、信仰主义……”。

192411月北京农大团支部成员经过清理退出一个消极份子,其余团员均转为党员,启耕也于此时转党。入党不久,即调北方区委工作,担任了中共北方区委交通处负责人兼中共北方区一级支部委书记,负责收转整个华北地区党的文件、通知和宣传品。这个交通处就设在北京城区沙滩南,北大第三院南边的北河沿,在那里租了一所房子,挂了一个招牌,上书“李培德堂”,知道这个地点的人不多,启耕即在此工作,多由中共北方区委秘书彭桂生同志和他联系。当时和启耕同志在一个支部的有李大钊、赵世炎、陈启修、刘伯庄、张昆弟、李一红等同志。每有大的政治运动,启耕就将精神及时传到各处。

1926年夏,启耕受党组织的委托,南下武汉,在武汉主持开办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地点在武昌千家街黄土坡一处教会学校里。高语罕任校长,启耕任教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员有柯庆施、李立三、李一纯(李立三的爱人)等。这所学校的任务是为党训练干部、向学员灌输革命思想,学校的一切纪律、制度、操练等都仿照黄埔军校的形式,行动军事化,各种动作快、对学员的训练注意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据老同志回忆说,在训练班里,启耕和学员一样,同吃同住,每天和学员一起蹲在院子里吃饭。直至大革命失败,此校停办,启耕调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

启耕在上海工作期间、和周总理、王若飞同住在一幢楼房。1927年底,经周总理、王若飞介绍,他和当时任沪中妇女干事的王采真结了婚。婚后生一女孩,名叫雪曼,六岁时出天花夭亡。

1929年至1932年,启耕曾两次赴苏联莫斯科学习。第一次是在1929年夏天,他和徐风笑等同志一起,从满州里赴苏,旅途十分危险和艰苦。赴苏途中,启耕曾托人从日本寄一明信片给其胞弟李启田,报告平安,署名“井来一郎”(井来一郎,一郎──老大的意思)。第二次是1932年。回国后,即担任中共中央巡视员,视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在此期间,河南党组织屡遭破坏。1933年春,启耕按党中央指示,赴河南工作,临行时,他穿上采真亲手缝制的骆驼绒夹袍和一件黑色的马褂,戴着礼帽,扮作一个大高人。他和采真说:“工作结束了我就回来,如果回不来,就是牺牲了,你也不必找我。”说得多么轻松,此时的采真,心如箭穿,千言万语,化作两行热泪,送走了启耕。

当时白色恐怖严重,交通不便、信息难传。启耕到达郑州后,曾给采真来过一封信,此后则音讯全无。

后来,宿县王吴山(中共党员)受组织和王采真的委托、专程赴河南寻找李启耕,在河南大学教授、李启耕同窗好友乐天宇处住了数月,仍未找到李启耕。后经多方了解和老同志们分析,启耕同志可能在河南视察工作时被国民党反派发觉秘密杀害了。

分享到:
标签:农大英烈 李启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