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草原无字尽文章

内蒙古日报 2015年12月29日 报道浏览次数:

  他是来自内蒙古的草业科学家;他首次对退化草地解牧时间进行量化,为国家制定草地保护与管理利用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实验站——河北坝上草原成为国内草地植被成功恢复的典范。

  □本报记者 杨丽萍

  举办首次国际草地草原学术大会

  2008年7月,我国第一次承办的国际草地草原学术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这也是国际草地学会与国际草原学会两大国际组织首次联合开会。76个国家和地区的849名代表和584名国内代表到会,全世界草业方面的科学家看到了中国作为第二大草原国的实力。

  王堃作为中国草学会秘书长、大会组委会成员,他的出色表现和卓越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称赞。正是他的努力,会址选在了他的家乡内蒙古。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草业科学家争相与自治区政府或者专家联系,开展合作。

  王堃1962年出生于赤峰市宁城县忙农乡石桥子村,父亲是当地乡里的干部,母亲是家庭妇女。1985年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草原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北方学院工作,后来又到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及从事博士后研究,从此,他便开始了几十年的草业科学研究与探索生涯。

  如今,王堃是中国农业大学草地资源与生态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的主要研究集中在草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荒漠化防治等方面,在农牧交错带、牧草产业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已着手开展牧草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王堃是一个认真读大自然文章的人,正如他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山川有形皆诗话,草原无字尽文章”一样。

  从厌恶到痴迷

  王堃无怨无悔的草原研究生涯,还得从他对草原科学的一段心路历程说起。

  1981年,王堃被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专业录取。这并非他钟情的专业,而是服从分配后的调整。他从小酷爱文学,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作家。高考时他的语文成绩在昭乌达盟(现赤峰市)名列前茅,刚入校不久,就在呼和浩特市的7所高校联合举办的“我们这一代”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刚进大学校园,王堃就陷入了深深的彷徨和迷茫之中。他对所学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常常一个人跑去电影院看电影,甚至想到退学,以至于这学期有一门课程还挂了科。当他寒假回到家乡,看到不辞辛劳并为他感到骄傲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时,他为自己在校的表现深深自责,觉得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这样消沉下去。

  第二学期在大青山小井沟的野外实习,富象乾、王朝品几位老师在植物分类领域知识之渊博让他感叹不已,从此才对草原植物研究有了一些兴趣,渐渐成了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常驻人员”。

  当学校组织学生草原野外调查实习时,在亲身接触到草原的一瞬间,王堃既被草原的广袤和壮美所吸引,也为草原退化的状况所惊诧。他深感草原生态关乎国计民生,也清楚地认识到草原科技工作者肩负的责任。

  恢复河北坝上草原

  王堃从河北坝上草原考察开始,一头扎进草原,一干就是30多年。

  1985年,王堃第一次到河北坝上草原考察,他被当时草原退化的现状惊呆了,这哪里是草原,分明就是荒漠!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是世界面临的一个难题,他望着这几近不毛之地的退化草原,暗下决心一定要去啃这块硬骨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采取围栏禁牧、休牧措施,以应对不断加大的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问题。

  王堃带领的团队用多年的研究实践,从退化草地形成机理和恢复理论入手,分析了草地围栏禁牧后的植被变化,提出了植被恢复指数及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内蒙古巴林右旗和河北坝上围栏草地进行实证,表明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原的解牧时间分别为2—3、3—5、5—8和大于10年以上,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次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解牧时间进行量化,为国家制定草地保护与管理利用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世纪末,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还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我国气候迥异,草地类型复杂,科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王堃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全面的探索,以水、土、气、生为主线,开展土壤修复、草地补播、禁牧休闲、划区轮牧等多项措施。结合承担的国家973课题、863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取得多项技术成果和专利。

  2000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研究站在河北沽源县苏鲁滩草原成立,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的王堃,是第一批进站的专家,他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研究站点。一顶帐篷搭在荒郊野外,没水没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围绕农牧交错带草地农田界面研究,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艰苦的探索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本世纪初,他独著的《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和《草地植被恢复技术》出版了,这是国内关于草地生态恢复方面的第一本专著。

  2005年7月,该研究站被确定为“农业部草地生态环境重点野外实验站”;同年10月,被科技部批准为“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是国家首批批准的36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也是中国农业大学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野外站。王堃被任命为该站站长。标志着我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多年研究基础上,王堃提出了以土壤为核心的退化草地植被修复理论,2013年受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论坛上作了题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裂谷’形成及修复途径”,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草原退化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它是多因素造成的系统复杂问题。而以往的退化草地恢复多注重于植物改良,王堃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土壤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创造性地提出了“改良土壤——增加植被——综合管理”的人工促进修复理论技术体系。20多年了,不管风吹雨打,不论职务变迁,他一门心思地盯着这片草地,细心琢磨,反复试验,终于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干旱草原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如今这片草原已经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天上百鸟歌唱,地面蘑菇圈散布,夏季的金莲蜂飞蝶舞、泉水奔涌、风光无限。这是国内草地植被成功恢复的典范。

  子承父业

  从松嫩平原到青藏高原,从南方草山草坡到云贵高原,从蒙古草原到黄土高原,从渤海之滨到新疆天山,可以说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山川草原。国外他参观考察了北美、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等草原,对世界草原也有了一个框架的了解。几十年的学术积淀,让它成长为国内草学界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草业科学家。

  他始终高度关注草业人才的培养。“为人要坦荡,做事须认真,科学求甚解,勤奋贵如金”是他的治学格言。2006年在中国农业大学首届十大魅力教师评选中,他榜上有名,他曾多次说过这是他人生多项奖励中分量最重的一个荣誉。迄今为止,他共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70余名。

  是偶然,也是必然,王堃对草业人才的关注,对草原的热爱,影响了女儿王艺萌,她从小就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识别植物是她的专长,被同学们称为“小植物分类学家”。200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按当年的高考成绩她完全可以上一所国内著名的综合大学,但是她却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农学院全额资助的硕士研究生,师从Rawey教授和白玉光教授,2014年硕士答辩以后,她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婉谢了导师让她继续攻博的好意,成功应聘了加拿大农业部种子科学研究中心,她要先去实践中摔打几年再回来读书。每每谈到这些,王堃的眉宇间总流露出一种欣慰的神态。

  《内蒙古日报》 2015年12月29日 13版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更多
标签:草地生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