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我校博士团再赴新西兰开展“一带一路行”实践活动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2019年10月2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网讯 日前,为积极响应国家对外战略,扩大我校国际影响力,围绕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将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学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工作相结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国际化视野,我校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组织研究生前往新西兰林肯大学和梅西大学开展为期10天的学术交流和专题调研。这是我校“一带一路行”博士团第二次到访林肯大学,该校高度重视与我校的合作,今年4月,林肯大学代表团到我校进行交流回访,对第一批博士团给予高度评价,并就这次活动安排内容的专业性、丰富性和合作领域做了进一步探讨。通过此次对林肯大学的访问,两校已对共建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基地达成初步意向。

实践调研期间,博士生团听取了学校简介、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动物医学、食品科学、农业生态等方面专题报告16场;深入参观教学示范农场(LUF)、商业示范农场(LUDF)、研究农场(ADRDS)、家庭农场(Silverstream Charolais Stud)、风力农场(Te Apiti)、葡萄种植基地、食品中试车间(FoodPilot)、动植物保护区(Willowbank、Pukaha)、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 Papa)等实践基地9个;实地走访土壤科学、兽医学、园艺科学、食品科学、人工智能等实验室5个;现场调研大型连锁超市(New World、Countdown)2家;与林肯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Roland Harrison、梅西大学农业与环境学院副院长Paul Kenyon等25名教授、Pradeep Wimalasiri等20余名国际留学生就学术研究进行现场交流,并就语言学习、文化差异、生活起居等实际问题与赵英男等7名中国留学生交流探讨。

根据调研,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提出了相关思考。新西兰现代农业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为抓手,不断发现和培植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全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最大化地实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需求;着重开展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升级循环利用,以满足可持续、植源性、清洁标签的市场需求,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产业链始终,但不同品类副产物综合利用布局尚不完善;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以消费者为核心,在完善食品溯源体系构建的同时,借助营销增值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不断寻求产量与质量的平衡,但农产行业季节性波动明显且高度依赖海外市场,在扩大内需、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应予以足够重视;新西兰农场探索黑麦草、白三叶和车前草等混合牧草的多样化栽培模式,在提升牧草产量的同时力求营养均衡,但以放牧为主的生产模式使得牧草生产过度依赖自然环境,更需提高对杂草、害虫和疾病等生物安全威胁防治水平;新西兰的自然放牧模式注重环境友好和动物福利,利用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定期监测奶牛体况和牛奶质量,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但其疫病治理相对不足,缺乏完善的兽医体系和疫病防控措施;新西兰牧场通过对土壤淋洗液氮磷元素的长期监测反馈调节动物饲养量,降低了地下水富营养化风险,但季节性原因引发的突发性氮磷流失值得关注,以最大程度减少水体污染问题;新西兰土壤氮磷不足,主要依靠灌溉设施中的肥料添加补给,土壤养分监测仍需采样后在实验室内检测,能够实现土况实时监测传输、土壤养分-作物种类-气候条件-自动施肥有机协调的新型设备亟待开发。

通过为期10天的考察,调研团已形成专题调研报告2篇、工作简报6篇。在拓展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大家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以及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责任。团队成员、食品学院博士生张文涛深有感触:非常荣幸能在学校“一带一路行”实践活动的支持下造访新西兰,这次学习使我深刻领悟到农大人“解民生之多艰”的历史重任,更加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农业现代化、“共筑中国梦”添砖加瓦。团队带队老师、国际处乌尼日谈到:作为我国一流院校的外事工作者,此次访问让我受益良多,通过与同学们共同调研学习,不仅扩充了对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为我校“一带一路”、“双一流”等重点工作贡献力量的信念。

此次活动共选拔来自动医、食品、资环、草业、园艺、工学和水利不同专业的8名研究生参与,由去年新西兰团的带队老师、经管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唐莹、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兼研工部副部长史博等3位老师共同指导。

 

责任编辑:潘彩清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