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国奖青年 | 邓利珍: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研工部 2019年12月0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网讯  邓利珍,工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师从肖红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干燥,博士课题是《高温高湿气体射流冲击漂烫对杏子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在博士期间,成绩优异,曾获我校“博士一等学业奖学金”、“博士二等学业奖学金”和“上海三久奖学金”等荣誉。并于2018年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累积影响因子30+,参编外文专著2个章节。

邓利珍出生在江西赣州的一个小山村,那里风景绮丽、山水秀美,但交通不便、主要经济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是她最早接触的学科。小时候,农业是她喜欢的绿油油和金灿灿的稻田,挂满藤蔓、结满瓜果的菜地,果实压弯枝头的果园……生机盎然,丰收喜悦,学习农业的种子从小就在心中埋下。长大后,明白务农的艰辛、丰收的不易。头顶烈日耕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打药,步步都挥洒着数不尽的汗水。好不容易换来丰收,如遇上滞销,农产品只能低价贱卖,甚至烂在地里,血本无归、甚是痛惜。为此,邓利珍坚定了学习农业的信念。

邓利珍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果蔬采后贮藏与加工实验室,通过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学到了可以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延长果蔬货架期、减少损失、增加经济效益。她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快乐,因此,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期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收益。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是邓利珍的理想,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无比欣喜与欢悦。然而在攻读博士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快各种压力和挑战不期而至。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博士期间由自己主动寻找研究课题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找不到方向,有过失落、有过迷茫、有过惊慌。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和师兄的帮助下,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研究方法,确定了博士研究课题。这一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尝过了酸甜苦辣,也收获了自己不曾想象的成果。

邓利珍认为做科学研究要注重文献阅读和交流。首先,进入一个研究领域最好的方法是多看文献。多阅读高档次杂志的最新文献,多阅读领域内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论文,了解他们的研究历史,分析他们的思维方法,掌握该领域的当前研究现状。同时,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主动与行业内专家交流,这有助于快速了解研究热点和难点,以及发展趋势。从而,获取有价值的重要研究点,挖掘新型研究技术,做到思想走在实验的前面。

  方向比努力重要。科学研究本身很艰苦,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有了兴趣,就有持续坚持研究的内在动力,然后在提出科学问题上下功夫。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是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价值的问题,再多的试验也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因此,不要盲目做实验,应沉下心,阅读文献,寻找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刻苦用心做科研。高效率的科研学习离不开明确的目标和规划。有了目标后,再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并围绕小目标指定详细的计划,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向来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做科研也要有勤奋刻苦。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当然百分之一的灵感至关重要,否则汗水只能是汗水。因此,科研要细致用心,勤于思考总结。不要一味的埋头做实验,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去反思,去判断下一步的方向,去获取灵感。这样才能做好研究,获得出彩的成绩。

保持良好心态,态度决定高度。科学研究过程中,试验失败、论文拒稿是常有之事。一定不能惧怕失败,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失败了、重来过,拒稿了、重新投;要不忘初心、能忍耐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即使在最失落的时候,也要相信坚持不懈就会有收获。此外,如果可以的话,尽早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能极大提高自信心和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能更快地掌握写作技巧,且投稿过程中,能通过专家评审意见,获得非常重要的指导。

 “科研是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前途未知,未来难期。但无论再苦再难,我都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初心依旧。”

 

责任编辑:潘彩清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