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中农大46载扎根泥土的无悔初心(四) 论文写在田间 培养“一懂两爱”专业人才

邯郸电视台 2019年09月0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46年扎根曲周铸就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农大人“不忘初心”的动力源泉。曲周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的沃土,特别是以科技小院为载体的多元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重实践 、有情怀、爱三农、愿奉献、能吃苦、能力强的社会需要农业人才,也为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了借鉴。

前衙科技小院的王晓奕是2018年4月份来到曲周的,刚到曲周,现实的生产生活给了这个“985”大学研究生当面一棒。

现实与书本的差距没有击垮这个瘦弱的女生,在导师和实验站辅导教师的帮助下,王晓奕从承包土地自种葡萄开始,在生产中学习研究,在研究中服务生产,一年的时间,水肥一体化技术就帮助老乡一亩葡萄省了1000元投入。

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科技小院更给了王晓奕思想的淬炼、实践的锻炼和生活的历练,让她成长为一个有情怀、能力强的农业研究生。

其实王晓奕展示的是很多农业研究生的现状,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真正农业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的多年探索中,建立起以实验站为中心,以科技小院为载体的多元化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本着“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让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科技小院”的学生,一切生活都是自理,而且不管工作多晚,每天必写工作日志,记录农民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及自己的日常工作和个人思考。7年的时间,科技小院第一批研究生曹国鑫参与发表的“科技小院模式”的论文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上。唐山姑娘张笑颖,在曲周300多家养殖厂中间摸爬滚打了一年多,给小鸡称重、测胫长,从饲料中检测蛋白,从猪粪中查氨氮残留,写出《曲周养殖厂的养份流动》论文。山东姑娘贺敬芝两次翻车被砸,硬是驯服那辆三轮车成为自己的坐骑,陪伴自己完成了论文书写,而论文的80多个调研、45个取样,每一个数据都来自苹果园。

据了解,科技小院这种将学生放在农业生产一线,采用课堂与田间、科研与推广、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地方紧密结合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6年的时间,中国农业大学从曲周走出了两位校长,三位院士,100多名教师,500多名研究生,获得了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内,参与改土治碱的辛德惠老师长眠在这里,静静的守护着这片自己曾经为之奋斗的土地,也见证着“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农大师生手中薪火相传。

2018年曲周绿色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中国农业大学将在曲周这片热土上再打一场解决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黄淮海”战役,为国家绿色发展树立样板,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探索新路。明天请继续收看。

邯郸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19年9月6日《邯郸新闻》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