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国奖青年 | 阚正荣:满怀热忱,踏实向前

研工部 2020年11月3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编者按】今年,191名研究生荣获我校最高荣誉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为展现国奖青年风采,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合新闻中心特别推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专题报道,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争优的积极性,增强知农爱农意识,牢记强农兴农责任担当,努力奋斗,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阚正荣,我校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19级硕博连读生,中共党员,师从张海林教授。入学三年以来,主要从事保护性耕作与农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6篇;中文核心3篇,参与一部专著的撰写,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坚定理想,心怀感恩

2013年考入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他,和农学专业结下不解之缘。之后他顺利保研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继续深造,怀着对研究生生活的憧憬来到了张海林教授课题组。张老师面对科研问题的细致严谨感染了他,使他坚定地选择了硕博连读的道路。然而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入学后迟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一度陷入迷茫的他,在张老师的指导下,理清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确定了保护性耕作与农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课题。在接下来的科研工作中,从看文献、讨论方案、修改方案到对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科学问题、试验设计等方面进一步的细化,每一步都离不开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他才得以确定了“耕作措施对华北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这一题目,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博士开题。

由于缺少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和训练,他在发表学术成果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尤其是英文文章的撰写,写出来的语句生涩难懂。张老师就鼓励他要多写多积累,并且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帮他推敲文章中的词句。终于等到了可以投稿的那一刻,然而“rejected”字眼至今让他难忘,紧接着又换了其它杂志,等来的是同样的结果。当初的满心期待逐步化为心灰意冷,他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自己急功近利了?文章质量就是不行?然而这时张老师总会鼓励他,说这是科研的必经之路,文章质量还是不错的,同门师兄弟也安慰他文章写出来都是可以被发表的。于是,在反复修改和打磨的过程中,阚正荣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和导师及时沟通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独到的解决方案。科研的道路上黑暗和光明总是交织出现,终于在今年他的一篇篇文章陆续迎来了好消息,被多个杂志接收。

阚正荣认为多和导师交流可以开阔思维和增强科研思维能力,课题的完成也离不开实验室其他成员的无私帮助,从田间试验到室内分析,离不开师兄师姐们的无私奉献,离不开师弟师妹们的任劳任怨。至今他仍时刻谨记,张老师教导他在钻研学术问题的同时,注重实用性,而非以成绩为评判自己的唯一标准。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管理着近40亩地的他,在开展自己研究课题的同时,与当地农户打成一片,积极学习农户在小麦玉米种植方面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尝试解决保护性耕作措施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力学笃行,学以致用

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阚正荣在科研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2019年参加了“百名博士老区行”,走进赤峰市五家镇,与当地农户深入交谈,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将自己所学运用到生产实际,如宣传“测土配方”来精确施肥的方法,讲解“测土配方”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其表现也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农户的肯定。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阚正荣在2020年参加了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活动,走进山西灵丘,来到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如发展旅游业脱贫的花塔村,发展谷物种植脱贫的清泥涧村,发展有机农业致富的车河社区,地理位置偏僻需要政策扶持的招柏村等,开展调研脱贫的主要原因,脱贫前后农民的生活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给当地农户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情况。阚正荣及其实践团队总结了灵丘县脱贫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劳逸结合,一张一弛

阚正荣认为强健的体魄是科研工作的保障,繁忙的田间试验和科研生活以外,他会定期到学校的健身房锻炼,每周坚持打1-2次篮球,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释放科研工作的压力。

科研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仍需努力,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迎接每一天。踏实科研,热爱生活,做更好的自己。

阚正荣表示十分感谢导师张海林教授的指导,感谢实验室同门的帮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接下来会继续努力,戒骄戒躁,乘风破浪取得新的成就。



责任编辑:马文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