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农大,永不说再见 | 韩天圣:所有跋涉都是为了到达

国际学院 韩天圣 2020年06月2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我叫韩天圣,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这是我与农大的故事:

车站里,除了喧嚣的排队声和高铁呼啸驶过留下的热浪外,还有一颗因紧张激动而砰砰作响的心。第一次踏上去北京求学的道路,心中充满期待、不安、躁动和无处释放的青春热情。

列车驶入站台,阳光洒在过往路人的肩上,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不似正午的焦阳,也不似傍晚的柔美寂静,给人无限的能力与激情。2016年9月的一个清晨,我的大学之旅顺着这趟高铁列车拉开了帷幕。

 

大学生活就像是个神秘的百宝箱,每一次尝试都是新的惊喜。

开学不久,在院系新生晚会上,我大胆尝试——扮起了带着匪帽、智商“欠佳”、把麻花看成金条的小偷。全场的爆笑声引燃的不仅是活动的氛围,更是我心底戏剧艺术的“细菌”。在之后的10·25心理节、院新年晚会、学生会年会……有小品的地方总少不了“小偷”的身影,有“小偷”的地方就少不了捧腹大笑的同学们。我享受被大家喜欢,也沉浸于带给大家更多欢乐。

 

2016年国际学院新年晚会的霓虹灯光下,身着白色礼服的我再次勇敢突破自己。第一次主持这样上千人的晚会,我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为追求每一秒的精准,每一个音的字正腔圆,每一个字的情绪渲染,在课前,自习时,甚至在梦中我都不停地练习和演练。2017,新年快乐!我在农大,国院有我,我的大学刚刚开始!

 

2017年6月,经过国际学院第二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选举投票,产生新一届学生会主席。“让每个人发声,让每个人精彩”是我的竞选理念。当选那刻,没有想象中那种激动的心情,只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点。我接下来的学校生活,不再仅仅关乎自己,更是关乎成百上千名的国院学子。认定目标,不留遗憾。若“发光”是我大一的关键词,那“奉献”就是大二这年的伴奏曲。

 

2017年暑假,刚刚从一学期繁忙的学习和主席竞选中脱出身来,一则广西省崇左市召集全国各地大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消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最终,来自不同项目的我们,齐心协力走访当地六七个贫困村,收集近百余份扶贫数据,为当地政府提供了调研报告。在当地少数民族脱贫创业园区,农民们邀请了我们品尝当地特殊自酿白酒。

 

“我们做到了!”2018年5月,这是一个延续了几届学生会人想要举办的具有国院特色的草地音乐节,终于在东校区的操场上亮相了。50多人的核心团队,4个月时间整合各方资源,提前3周数次彩排确保万无一失,两天两夜我们学生会的同学们无眠无休,只想为每一个国院人留下最美好的校园记忆、最疯狂的激情热血、最真挚的密友深情。如我的主席竞选宣言“让每个人发声,让每个人精彩”,看到朋友圈刷屏音乐节高潮迭起的短视频时,我热泪盈眶!

 

2017年到2018年,作为主席,给我们的分团委负责人亚楠姐挖过很多“坑”,也让亚楠姐背过很多“锅”,为我们开过无数次会,陪我们熬过无数个漫漫长夜,无论是绚丽舞台前,还是艰辛的幕布后,都有亚楠姐陪伴和支持的身影!师恩如山,情谊更长存!最后一次穿上正装,最后一次以学生会执行主席的身份合影。大二缓缓谢幕。

 

因为国院课程设置的特殊性,身边很多朋友都要在大二的暑假各奔东西了。有人去了英国,有人去了美国,有人选择继续留下来。分别之际,和这些可爱的朋友们最后一次在国内聚餐。不知再次见面是何时,不知再次聚餐是何地,大二的我们早早经历起了离别,感受到了毕业时兄弟间的难舍难分,和离开时不打扰的默契。时光流逝,但情谊永存。

 

2018年冬,北京的第一场雪,下得匆匆又让人惊喜万分。这个特别的日子,行走在食院前长长的车道上,开启了第一次线下实习的新体验。第一次将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和理念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有忙中生乱的焦躁,也有学到新技能的喜悦,有涉及盲区时的慌乱,也有仔细认真推动项目上线时的开心。大三,一半忙着学习和实习,一半开始展望起了下个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

 

致我的传播学系主任Patrick教授(杜晓辉)。这是大三下学期上的一门传播学高级专业课程,当时我们发起了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Free Hug”减压心理健康活动。从活动的构想,设计,对接到落地,辉哥一直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通过媒体和传媒工具服务于大众,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直至今日,我在做任何事之前总会在心底想我所做的事情是否能为社会大众带来福利和价值,这也将一直引导着我前行。

 

2019年6月,刚刚完成一篇关于研究中国A股市场独角兽企业的URP论文。这张不大的宿舍桌,见证过我的朝阳与星辰。特别是大三大四,一边忙着科研论文,一边准备语言学习和研究生申请。在这张桌前,有和父母家人电话时的激动心情,有和女友视频时的甜言蜜语,有备战期末时的势在必得,也有准备语言学习时无尽头的挣扎,有收到拒信时的沮丧,也有拿到心仪offer时的尖叫。离别总是一瞬的,记忆却总能永恒。书桌总会清空,但这份缘绝不凋零。

 

在农大,在国际学院,我感受到了同学、师生间的相互支持与包容,我也从一名初入大学的愣头青,逐步成长,破茧重生,找寻到真正的自己。更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Wherever you go, the ICB goes with you”, “ICB” 早已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文化符号和英文缩写,它是指引我前进的老师、朋友、亲人。新的列车缓缓驶来,所有跋涉都是为了到达,步履不停,专注于心。与“农”为友,有“ICB”相伴,未来可期。农大!永不说再见!

责任编辑:姜萍萍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