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漫话牛耕科技与牛耕文化

赵竹村 2021年02月1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网讯 我国牛耕始于春秋战国,而兴于秦汉时期,是传统农业科技的典型代表。何谓牛耕?《汉书》记载:“其耕耘……用耦犁,二牛,三人。”我们从汉墓壁画的犁耕图中可以看到生动的牛耕场景,短衣赤足的农夫在田间扬鞭驱牛,扶犁耕田,犁铧浅露,土壤翻动。可以想见,在牛耕技术产生以前,耕者望断阡陌,挥汗如雨,全凭人力耕作,何其艰辛。自从发展起了牛耕,人、牛、犁、田、种、肥这六者统一起来,垦荒、耧播、精耕、细作,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超越“刀耕火种”,发展农耕文明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约公元前89年,西汉中期的农学家赵过被任命为搜粟都尉。他任职期间,在农业领域的重要贡献是发明和推广代田法(即沟垄互换之法),并配套以耦犁、耧车,推动了牛耕科技的发展。所谓耦犁,也就是使用二牛三人的犁地技术,其中,二牛挽一犁,两人在前面牵牛、一人在后面扶犁,进行耕作。耧车则是播种工具,设计有开沟器,播种时可以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行进,边开沟、边播种、边覆土,一举多得,省时省力。人们至今高度评价赵过的代田法,认为这一套农业科技为西汉关中地区的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

后来,在牛耕科技的基础上,我国一些主要农业地区建立起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隋唐时期,我国更多地方双牛犁耕发展至单牛犁耕,直辕犁演化为曲辕犁,牛耕水平进一步提升。宋元金辽时期,民间兽医技术不断发展,从而更好保障牧牛耕田。在传统农业社会,随着牛耕科技的日益普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以改善,各地也曾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牛耕作为一种美好图景,不断化为城乡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彩元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耕织图”的书画作品、“鞭春牛”的民间习俗等,就春风化雨般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清代民居中,有不少“耕读”主题的砖雕,牛耕、读书两种场景交相辉映。今天,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拜牛神、打春牛、犁春牛的民俗,在每年春节期间,有的抬出头戴大红花的牛神像,有的牵着全身挂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牌匾的耕牛,还有的把缝制讲究、装满杂粮的小布袋挂在耕牛角上,鞭炮齐鸣,边走边舞,透露出浓厚的农耕气息,畅想着人们对新的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国当代农业农村发展早已今非昔比,牛耕作为一种传统科技手段和生产方式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牛耕文化却生生不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一抹浓重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无论何时,“耕牛”所体现的勤恳精神、“牛耕”所寓意的丰收希望,都是幸福人生的“金种子”。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