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如何评价今年央视春晚?这些重要知识点不可错过

怀柔融媒腾讯新闻号 2021年02月1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过节别光贪玩啦~

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

牛年央视春晚究竟隐藏着什么知识点?

春晚热搜常驻词条都搞懂了吗?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

写上你对春晚最深印象

你会写些什么呢?

这几天,相信春晚的精彩纷呈

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春晚到底如何?

还是观众说了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来听听看传播系学生

对春晚有什么理解?

看春晚、赏众味——春晚主体多元性的呈现

春晚是大众的,而非精英的;是连接彼此的纽带,而非一枝独秀。

值得赞扬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于今年春晚的策划与其说是把娱乐、文化单向地传递给大众,不如说是生产属于大众自身的文化和娱乐,展现属于大众自身的色彩与主体性。

更接地气的春晚,也更亲民了

“把舞台和话筒交给大众”是我在观看本次春晚时最为感慨和感动的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春晚真正地“发现”了普通人,正如普通人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虽然说“发现普通人”是历年春晚都贯彻的一个核心理念,但今年我仍然发现了不一样的闪光点。

让人泪目的场景得以还原

在本次春晚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节目是《明天会更好》,它作为小品《阳台》的高潮及结尾部分,立足于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下武汉封城的背景,以歌舞的形式传达出了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人民的心声。

在这个节目中,表演者的主体性被极大地赋予,警察、军人、医生、志愿者、空姐、消防员、工人等职业/团体的代表汇聚在一起。在汇聚的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身份感得以加强,因为舞台上不同的职业、着装对应和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建立起自身与舞台上其职业代表之间的联系,引发了强烈的共情,同时也唤起对舞台上职业/团体身份主体性的想象和认同.

另一方面,这种相互区分的身份感又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减弱,因为舞台上各个职业/团体的代表并没有特定的排列次序和队形,仿佛消除了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之间的界限,表达出一种平等和团结的理念,由此产生强烈的国族认同。

此时,在舞台后方的大荧幕上,镜头对普通人情绪的捕捉和特写都得到了非常细腻的展现,从而将表演还原为对普通人的关怀与赞颂。而本次春晚对于场景的调度不仅仅局限于舞台,整个剧院都作为了舞台的一部分。

人文主义情怀浓厚

穹顶上出现了无数普通人的面庞,这些面庞得以详尽地展示和排列出来,如星辰般地布满整个剧院的穹顶,首先在视觉上带给观众以极强的冲击力和沉浸式的体验,而这些面庞无法被简化、无法被代表,正体现出了此次春晚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大写的人”的赞扬和歌颂,由此,主体的多元性再一次得到了强调。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每一张具体的面孔,而不是抽象的、被符号化的,这些众多的生动的面庞正如一道烹出“众味”的菜肴,其中的“众味”无法被舌尖所辨认,也无法被定义和归纳,正因为“众味”总是蕴含着最为触动人心的酸甜苦辣,在我看来,《明天会更好》也是今年春晚最有味道的一道“菜肴”。

打破壁垒 彰显包容性和特殊的社会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明天会更好》的表演者包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和湖南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代表了那些经常居于主流视野之外的“边缘”群体。由于刻板印象的存在和经济、文化地位的不平等,残疾人、留守儿童往往被建构为主体以外的他者,成为被阐释和凝视的对象,因而更容易在媒体上失声。

而今年春晚则力图打破这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真正创造了一个令他们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通过让残疾人群体、留守儿童群体在舞台上尽情展现其曼妙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并以自身的话语、实践来定义自身,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春晚也把自身打造为一档多元化、接地气的节目,同时彰显出了春晚的包容性和其特殊的社会意义。

牛年春晚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怎么样?听了上面的分析理解

是不是对春晚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拿起遥控器

带着这篇文

和小编我一起回看一遍吧!

END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学生 朱峰

图文编辑:匡智臻

怀柔融媒腾讯新闻号2021年2月15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